【退休後人生】失智症權威劉秀枝持續筆耕 想把醫學寫進小說裡

劉秀枝退休後勤於筆耕,出版六本書後,渴望創作小說。 圖/本報資料照片

劉秀枝退休後勤於筆耕,出版六本書後,渴望創作小說。 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動裸退有目的

五十九歲主動自台北榮總和大學教職裸退,不敢說是為了圓夢,因為感覺夢想似乎太偉大,遙不可及,又高不可攀。但是,我可是懷著兩大明確目標退休的。

一是把時間留給自己,趁著還算年輕,看看自己有什麼專長欠栽培,結果上過許多課程、多方摸索與嘗試後,確定我本來就沒有才能被耽誤,不用怨嘆,反而很慶幸當初從醫是走對了路。

於是我把原本要栽培自己的時間用來健腦、健身並娛樂,以遠離失智。如大量閱讀書籍、雜誌和醫學期刊,出席醫學會及病例討論會以跟得上醫學新知;參加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希望寫作有所精進;當然要鍛鍊身體,參加社大「走入山林」和「樂齡郊遊趣」的課程,爬郊山、賞風景;還參加國、台語和英語KTV課程,與同學們歡唱,進而認識一群可以相約吃喝同遊的好友,做個活躍快樂的銀髮族。

退休的第二個目標,是做醫病溝通的橋梁。我既有醫師的背景與訓練,年紀漸大難免會變成病人,因此除了繼續寫作有關醫療的專欄,並投稿報章雜誌、建立臉書粉絲專頁與播客頻道,部分文章且集結成冊,十七年的退休生涯共有六本書問世。

不過,這些散文體的真實文章,雖具衛教功能,卻總覺得不夠撼動或深入人心,以彰顯醫療的錯綜複雜、關鍵時刻的抉擇、個人觀點差異以及人心多變等。我有個心願:也許用小說的筆法更合適,更能發揮,也較能避免對號入座。

例如五十年前我擔任實習醫師時,就深受醫院「死亡與併發症個案討論會」(簡稱M&M)的震撼。因為不論資深資淺的醫師都會出席,聆聽主治醫師報告疑難雜症的死亡或併發症,目的是學習與改進,而不是追究責任與處罰。報告的醫師當然壓力很大,台下的醫師則從中學習,以造福其他病患。

我有一個小說夢

另一個深度學習,是「臨床病理討論會」(簡稱CPC)。也是由主治醫師報告並分析其特殊或困難病例,接著病理醫師根據往生病人的解剖發現,或病人接受手術的切片結果,報告最後的病理診斷,既考驗臨床醫師,也是醫師們學習的契機。

所以,剛退休時,當我聆聽一位醫師分析病例的精采演講後,我向他提議,也許我們可以合寫一本書,告訴年輕醫師應如何根據病人的症狀與病情,抽絲剝繭的分析,避免被誤導,以做必要的檢查,下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這位醫師提醒我:「診斷常不像我們事後分析這樣清楚明瞭,也並非只有一種方法,也許有心人會拿著這本書,以事後諸葛的姿態質問醫師,為何沒有這樣想或做這些檢查呢!」

我一聽趕緊作罷,但卻更讓我想寫小說。小說的虛構筆法,能呈現疾病診斷的困難度,埋下一些偏差的線索以引導醫師走入岔路,如此便能彰顯某些疾病的多樣面貌、輕重起伏、發掘病人還持有但常被忽略的能力,還可以描繪疾病如何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等。

但我可能醫學論文與衛教文章寫久了,講求實證、數據與正確,因而少了創意、浪漫,與天馬行空的虛構能力。遺憾到目前為止,只發表過一篇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

然而,理性與感性可以並存,真實與虛構可以互補,愛因斯坦也認為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許多作家的散文與小說都同樣出色,或許我還是可以培養並發展以小說來闡述醫學的寫作能力。這就是我的遠大夢想了,希望圓夢不會太難。

●作者簡介:2007年退休後,建立粉專「劉秀枝joy筆記」與Podcast「神經會說話」,持續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發表專欄,著有《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等十本書。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延伸閱讀

【退休後人生】作家汪詠黛樂當「CEO奶奶」寫書、帶孫超充實

離婚後重組家庭,繼子女可以繼承遺產嗎?關鍵在這1事

年輕時很少運動、不愛旅行的人,退休後會改變嗎?關鍵在這1事

「這次換女兒黏你!」擔心母親失蹤,女兒不知道的是:做為母親只想給孩子自由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