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高雄車站「回家」 -咱的故事,重返城市中軸線
高雄 車站承載著高雄市發展歷史、也是高雄人不同年齡層的集體記憶。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展開,高市府決定保留原「帝冠式」建築,化身為「高雄願景館」,留下重要文化資產。2021年,高雄願景館將回返城市中軸線,融入成為高雄車站整體的一部份,展示高雄下一個百年新氣象。
回想2002年,高雄人懷抱不捨與感傷之情,唱著《再會啦!車站》送走離開高雄車站的末班車,陪伴老車站卸下職務,向東南方平移,蛻變成為「願景館」;時隔19年,高雄逐步實現城市願景,暫時搬遷的舊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將重返中山、博愛路的中軸線後定位,成為高雄熙來攘往的門戶。
咱的車站,咱的故事
高雄車站於1941年完工啟用,因屋頂的屋檐裝飾採日式「唐博風」設計,中間拱起兩側圓弧的造形,形似皇帝帝冠而稱為帝冠式建築。80年來見證高雄發展歷程,陪伴著高雄走過日治時期、光復初期、工業起飛、城市轉型及鐵路地下化等階段。
對高雄人而言,帝冠式車站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成長記憶的一部分。在月台上及挑高大廳內,上演一幕幕苦澀酸甜,與情人重逢的感動、送別親友的眼淚、當兵離營的喜悅、出發打拼的期待、返鄉遊子的鄉愁…等,每一代高雄人、每一位曾造訪高雄的朋友,都曾在這裏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對高雄的認識從高雄車站開始。」副市長林欽榮回憶,分發到左營服兵役那年,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抵達高雄,他抬頭看著車站屋頂模糊的影子,至今難忘。或許真是一場奇妙的緣分,車站兩次搬遷都與林欽榮副市長有關,2002年時任高雄市工務局長,為了爭取保留車站建築,數次在市政會議上討論辯證,成功說服前高雄市長謝長廷向中央爭取預算,林欽榮說,「保留建築需增加一億的預算,但城市文化記憶比一億更重要。」時隔19年,林欽榮以副市長的角色參與願景館遷返,這段漫長旅程不只牽動每個高雄人的心,連當初興建車站的日本清水建設也相當關注。
城市的客廳,時間的穿堂
再會是為了重逢,遷移是為了重返,保存是為了新生。
隨著中博高架橋引道於今年2月底拆除,願景館的搬遷得以提前一年。移動3500公噸的建物是項大工程,需使用千斤頂抬昇3.94公尺,再鋪設鋼軌以公分為單位龜速平移。7月28日完成北挪4.8公尺,於8月22日啟動向西挪移57.86公尺,預計9月26日遷移至中軸線位置,2022年1月完成永久定位。
重新定錨後,願景館將作為新高雄車站的永久入口,新車站上方的天棚和弧形空中花園,從兩側環抱簇擁著願景館,並融合周邊設置的國道客運轉運站、市區公車站,成為轉乘機能完整的交通中心,也將在2025年前,陸續完成10層樓商業大樓和11層樓旅館大樓,而原長15.37公里的舊鐵道,重生規劃為穿越市區的中央景觀綠園道,像車站展開的綠色雙翼,以生態及人本的方式,縫合過往被鐵路切割的市容。
願景館返家三部曲
同時自今(2021)年8月起,市府團隊與交通部鐵道局攜手合作,以辦喜事的心情規劃一系列活動,讓全臺民眾共同見證高雄車站遷返的歷史時刻。首場「19典範.再現風華」啟動儀式,於8月22日舉行,除邀請19年前曾參與高雄車站建築主體拉縴舞蹈演出的左營高中舞蹈班37位舞者,再次舞動驛站、傳承記憶外,還包括「新古典室內樂團」及「南島舞集」帶來的精彩演出。
另外,由高雄高工、高雄中學、鳳山高中等高雄優秀學子擔綱的表演曲目《活力工程舞》則是向參與車站工程的工程人員致敬,感謝他們辛勞的付出,期待高雄展現新活力。當天出席貴賓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交通部長王國材、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處長禹道瑞、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加藤英次、鐵道局局長伍勝園及多位立法委員等貴賓,一起拉動象徵「啟動新未來,高雄驛起飛」的紅禧布幔。
緊接著9月10日舉行「挪移」慶典,邀請高雄市歷任市長出席,9月26日的「座落」儀式,則將邀請蔡英文總統觀禮。這段期間同時搭配願景館的璀璨光雕秀,並以網路直播及電視牆分享這份屬於高雄人的驕傲。
高雄車站如同城市的心臟,跨越世代帶動城市前進,在高雄百年的時刻,老車站將以願景館新面貌再次成為城市的客廳,讓資深高雄人重拾回憶、新世代續寫下一頁篇章,正如滅火器樂團新歌《高雄驛起飛》的歌詞,「海風吹啊吹,高雄準備欲飛,飛向未來對全世界,展現咱的美麗…」。
本文轉載自《樂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