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近也最傷人-父母口中:孩子永遠不夠好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曾因為無心脫口而出的話,造成家人朋友的陰影?但說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韓國資深溝通 培訓師朴民榮透過情境案例提供實用方法,讓語言不再是傷人的方式,而是療癒、修復彼此關係的管道。

《抱歉,當時不該這樣對你說》 圖/平安文化

《抱歉,當時不該這樣對你說》 圖/平安文化

藝珍前幾天和女兒大吵了一架。那天女兒說自己有一個認真交往的男友,想要介紹給她認識,見面前,女兒叮嚀她:「千萬別在我男友面前亂說話。」藝珍笑著說:「我說那些幹嘛?媽媽一定會表現得很好的。」

藝珍與女兒提前抵達約定好的咖啡廳,過了一會兒,透過玻璃窗,藝珍看見女兒的男朋友走了過來,當她看見女兒的男友長得帥氣又可靠,開懷笑著說:

「我們家女兒交到不錯的男朋友喔!」

「是齁?」

兩人面對面笑了,一會兒,女兒的男友走進咖啡廳,向兩人打招呼,藝珍開心地接受問候。

「您好,我聽她說過您很多次了。」

「很高興見到你,長得高挑帥氣,手臂也很修長。哪像這孩子因為跟我長得像,所以個子矮小,哈哈。」

女兒的臉色皺了一下,雖然放過媽媽一次,可是藝珍繼續以不給人顏面的語調對女兒說:「你跟男朋友走在一起,顯得你腿更短了。往後裙子穿短一點!」

「媽!妳在說什麼啊!」

女兒因為媽媽在自己男友面前損她,而產生怒氣。

世界上最親近、最懂自己,同時也是最容易對缺點做出指責的人,無非是父母。當路邊擦身而過的人指責自己的時候,可以想成「他不懂我因此隨意亂說話」,但換作是最親密的家人貶低自己,留下的傷痕是無法抹去的,即使到了成年,甚至到了中年,依然會耿耿於懷。

有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成材?一定都是希望他們成為比自己更出眾、內外兼具的一表人才。但我們都是在無知的狀態下成為父母,我們討厭從父母那聽到的言語,例如:「你不行的!」、「你就是這副德性!」、「你到底會些什麼?」都會若無其事地原封不動講給下一代聽。

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平時說話的習慣,沒意識到那些話會造成對方的傷害。那些父母不知道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話,我們也同樣無意識地轉嫁給下一代,貶低他們的自尊心。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傷心的事實:我們既是受害者,但也同為加害者。

在越親密的人面前越容易不自覺隨意亂說話,常常以愛為名,將嘮叨掛在嘴邊。 圖/un...

在越親密的人面前越容易不自覺隨意亂說話,常常以愛為名,將嘮叨掛在嘴邊。 圖/unsplash

回溯一想,我大概是在三十歲初恢復自尊心,在完美主義者的媽媽眼中,我是一個無論做什麼都不足、魯莽及沒有毅力的小孩。「優柔寡斷是你的毛病」、「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能做得好?」我從小聽著媽媽的這些話長大。

二十五歲之前,我常覺得自己是「沒有才能的人」。勇氣不足,毅力不夠,所以不敢挑戰新事物,即使挑戰,仍不能堅持到最後。

不過,到了三十歲,考上研究所、進入職場、結婚生子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脫離了這條長長的隧道。我在老大三歲的時候考進研究所,途中歷經老二誕生,休學一學期,後來與同學一起畢業。在撰寫論文的那最後一學期,我開車經過市內循環道路的洪智門隧道與貞陵隧道,當陽光照進車子裡時,我突然有個想法:「我經過人生中一條很長的隧道了啊!」漸漸開始認可自己是一位不錯的人。

雖然當時尚未意識到這個想法意味著什麼,但它成為我恢復自尊心的契機,我開始能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談。現在,我領悟到「我是一個非常不錯、有力量的人」面對他人更坦蕩,待人處事的能力也有所增長。到了三十歲,方才領悟「我是我自己人生的主人」。

在越親密的人面前越容易不自覺隨意亂說話,常常以愛為名,將嘮叨掛在嘴邊。但是,這些話仍須委婉地表達,因為他們都有可能是傷害人的毒藥。那究竟父母傷害子女的是哪些話,又該如何換另一個說法?

責備錯誤

「你做事就是這樣啊!」

「一定是你不認真才會這樣啊!」

「這麼簡單都不會,那還能幹什麼?」

換句話說:

「事情就是這樣,不一定努力就會成功,下次做好就好。」

「我小時候手也不巧,你應該是像到我,每個人都有擅長跟不擅長的。」

批評外貌

「你該減肥了,像隻豬一樣。」

「人醜,再怎麼打扮還是醜。」

「打算當藝人嗎?不念書一直打扮,還有腦子嗎?」

「拜託你稍微打扮一下吧!穿成這樣有誰會要你?」

「沒有別人可以挑了嗎?你男友個子也太矮了吧?」

換句話說:

不該批評他人的外貌,倘若父母希望孩子減重,應該先從自己開始,展現自己運動減重的一面給孩子看。

如果想讓孩子減重──「要跟媽媽一起出去散步嗎?長期坐在家裡,對膝蓋關節不好。」、「有空的話,一起去爬後山吧!我一個人去好孤單。」

如果孩子過度在意外貌,改以建議穿著打扮的方向說話──「今天妝化得很美唷!但口紅顏色再淡一點,好像更搭衣服。」

如果孩子不注重外貌,可以從外貌以外的話題下手──「我家女兒的魅力就是樸素,愛笑又懂得別人說話,大家越是了解你,一定會越喜歡你!」

身高的話題是無底洞,請不要提出。

我們不知道自己平時說話的習慣,沒意識到那些話會造成對方的傷害。 圖/unspla...

我們不知道自己平時說話的習慣,沒意識到那些話會造成對方的傷害。 圖/unsplash

比較他人

「別人家的小孩每個都很孝順父母,你呢?」

「○○家的女婿都做得比你好。」

「聽說○○給他父母一百萬韓圜的零用錢。」

換句話說:

吃過才知道好不好吃,沒經歷過的我們,如何懂別人的家庭狀況?若欲刺激子女或羨慕他人而將子女與他人做比較,反而會降低他們主動的動機,有話不如直說:

「最近你是不是太不關心爸爸媽媽了?有點小難過。」

「金女婿,最近很忙嗎?想見你一面都很難呀。」

「你這個月能補貼媽媽一點醫藥費嗎?媽媽擔心付不出醫藥費。」

瞧不起人

「你想清楚後再跟我說。」

「我真的是啞口無言了,你連這都不懂?」

「你有哪件事做好過?」

換句話說:

「我沒聽懂耶,你可以再說一遍嗎?你剛剛說什麼?」

「要再講一遍嗎?這次要記住喔!」

優缺點一起講,以及提示本人希望的方向──「你很會做飯,但水槽弄得太亂,下次希望你可以邊做飯邊整理。」

悲觀態度

「這事好像成不了。」

「應該不是這樣。」

換句話說:

「試試看,反正誰也不知道結果。」

「盡力去做的話,說不定會成功。」

「再怎麼樣,至少不會後悔。」

必須注意不得貶低子女的價值,有話想說時,請針對事情說,別針對人。 圖/unspl...

必須注意不得貶低子女的價值,有話想說時,請針對事情說,別針對人。 圖/unsplash

否定子女的存在

「你像誰了?怎麼會這樣?」

「我生下你,找罪受嗎?」

「什麼子女,根本是冤家。」

換句話說:

必須注意不得貶低子女的價值,有話想說時,請針對事情說,別針對人。

「你做的這個行為實在太讓我傷心了。」

「說話傷人是不對的,說這種話中傷到我了。」

不要去指責父母為什麼要生下我?為什麼我會長皺紋?為什麼父母不是有錢人?家應該是一個脫離社會眼光,非常舒適的地方。不管怎樣,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點不足,仍希望家人之間可以成為最親近的朋友。

本文摘自《抱歉,當時不該這樣對你說》平安文化2021/06/28出版

延伸閱讀

繳不出勞就保費怎麼辦?可申請半年緩繳還免徵滯納金!

【解封後來一場產地餐桌微旅行03】IG熱門打卡點:此生一定要盪一次的宜蘭海景鞦韆

【解封後來一場產地餐桌微旅行02】疫情帶走人潮,帶不走農村的人情味

理專推薦的可以買嗎?專家教你避開NG地雷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