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來了該吃麻油雞進補?中醫師指出「這些體質」當心越補越糟
節氣大雪會下雪嗎?冬天的街道總是充滿著撲鼻的中藥香,也是傳統進補的好時機,常見的藥膳如薑母鴨、當歸羊肉湯、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等,民眾常會有以下疑慮:「哪種藥膳適合我?我的體質適合吃補嗎?」就讓歐俊佑中醫師來教大家中醫的冬季養生觀及飲食保健。
膽固醇過高怎麼辦?中醫建議「3大原則+2中藥」降膽固醇增強代謝
「高血脂」與「高膽固醇」這兩個疾病隨著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改變,近幾年來出現的機率越來越高了,因此有人戲稱其為「文明病」。越高度發展的國家就越應重視血脂與膽固醇的控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身體痠痛的改善都有相應關係。
「天氣痛」是什麼?症狀不只偏頭痛、關節炎!中醫建議3方法緩解天氣病
許多人一到換季時節就渾身不對勁,頭痛、關節痛、心臟痛、肚子痛等症狀一下都跑出來,甚至還可能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是怎麼回事?「天氣病」是指因溫度、濕度、大氣壓等天氣因素變化,產生舊傷口疼痛、痠脹、麻木、緊繃感,或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出現的身心不適。
頭痛怎麼辦?中醫授3穴道舒緩頭痛,少吃「這些食物」也有效
現代人因為生活緊湊、工作緊繃都有頭痛的經驗,頭痛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多有明確病因可以治療;而「原發性」的病因不明確,頭痛容易反覆發生,造成患者在工作上精神無法集中、勞累感加重,出現噁心、食慾不振,最後連晚上都不能好好睡覺,其中較常見的原發性頭痛有下列兩種:
泡湯、泡澡後感覺皮膚癢?做好5件事緩解缺脂性皮膚炎
泡澡、泡湯,是很多人冬天最喜歡的活動,泡完熱水之後會覺得肩頸僵硬消失了、關節循環變好了,卻可能導致局部乾癢,入冬以來,冬季搔癢症患者明顯增加,有些人只要洗完澡後或是蓋上棉被、體溫上升,就會癢到睡不著,猛抓狂抓,得到短暫快感後就可能皮膚破皮,甚至流血,又癢又痛,真的很辛苦。
多夢導致睡不好?中醫推薦3穴道擺脫睡眠障礙:紓解壓力降低疲憊感
一段完整的睡眠包含「非快速動眼期」以及「快速動眼期」,兩種睡眠狀態組成一個睡眠週期。身體逐漸放鬆,進入屬於「非快速動眼期」的深睡期,達到身體放鬆舒緩的結果,心跳、體溫及呼吸都降到最低;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時,大腦神經藉由高度活躍,處理腦部內部複雜且龐大的資訊,基本上人平時感覺到的夢境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
小雪後氣溫降!每天足浴15分鐘防寒氣入侵,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小雪時氣溫明顯下降,表示真正進入冬天。這時候身體為了因應較低的氣溫,會把大部分的能量用於保持身體溫度,而導致防禦力變弱,所以人體較容易被寒氣入侵,一定要多注意「保暖防寒」。
失眠好難受!中醫師推薦睡前泡腳20分、按摩「安眠穴道」有效助眠
失眠於全球的盛行率約26.8%,在台灣則高達28%。依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之DSM-5對失眠的診斷標準,包含:每週有三天以上的睡眠不佳,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且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即定義為失眠。
蕁麻疹多久會好?避開「5地雷食物」、調整作息有效緩解!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以皮膚癢及肉色地圖樣突起表現的皮膚病。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蕁麻疹」通常是可以找到誘發原因的,一般在數小時到數周內會慢慢改善,食物和藥物是常見的原因。若是反覆發作超過六周以上的稱為「慢性蕁麻疹」,通常慢性蕁麻疹很難找到特定的誘發原因,因此治療的時間往往較長,需要與醫師耐心配合。
秋冬天氣冷「三高族群、年長者」要當心!中醫師3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光陰似箭, 2023年也即將進入最後的冬季, 雖然南部的鄉親朋友們容易有秋冬只是比夏季涼一點的感覺, 差異不大。但俗話說的好,「魔鬼藏在細節裡」。隨著秋冬日照時間逐漸減少, 日夜溫差會愈加明顯, 如果碰上冷氣團甚至寒流來襲, 日夜交替時的溫差能輕易的超過10℃。劇烈的溫差會讓血管收縮、血壓突然升高並增加心臟負荷, 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便不知不覺的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