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又升溫!中醫教2招日常保健、緩解不適感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最近各大醫院門診中確診人數急劇上升,大多數患者有喉嚨痛、咳嗽、...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最近各大醫院門診中確診人數急劇上升,大多數患者有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的症狀,中醫師教你如何預防與改善。 示意圖/Freepik

最近各大醫院門診中,「確診 」人數急劇上升,大多數患者有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的症狀,且發燒的比例也不少。

來介紹中醫怎麼看待「新冠」的?

自古中醫長期與疫病對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明代末年,醫家吳又可,名叫吳有性,江蘇吳縣人。吳又可經歷了崇禎年間的大疫,他發現用傳統的「傷寒論」醫治病患,無法達到效果,而中醫理論中的「六邪」也無法解釋瘟疫感染的方式與途徑。他認為瘟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溼,是因為吸入異氣而產生的疾病,而這種異氣就是天地間的「戾氣」,且每個戾氣各有特性各自不同。

吳又可認為瘟疫是從「戾氣」產生的,並透過空氣、接觸傳播病原。提出隔離病患,給予適當支持性治療,讓身體產生抵抗能力,這個想法已與現代防疫觀念相符合,且領先西方醫學兩個世紀,但在當時能夠接受吳又可《瘟疫論》觀念的人並不多。吳又可總結他醫治大疫的經驗,在崇禎十五年時,寫成了中國第一本討論瘟疫的專書,書名就叫《瘟疫論》。

後世也就將「瘟疫」一詞廣泛用 來指稱感受疫病之氣造成的一時一地大流行的急性烈性傳染病。 又稱為「時行」、「天行時疫」、「疫病」、「疫」。

中醫這樣治療新冠病毒

中醫大概可以總結新冠肺炎 為濕、熱、毒、瘀。從臨床症狀結合中醫理論來看,新冠肺炎病毒趁免疫力 不足時從口鼻而入,進到身體,引起濕(肺炎浸潤、痰液、鼻涕、疲倦、腹瀉等)、熱(發燒、感染、發炎等)、毒(敗血症、二度感染等)、瘀(心肺循環不良,肺部維維化等)症狀,主要發病的部位在肺(呼吸道系統),同時影響五臟六腑。

中醫的治療上,會根據每個病人的體質,結合病毒感染的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並根據濕、熱、毒、瘀的輕重,給予宣肺化濕、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等不同的治療方式及處方。

編輯推薦》長新冠後遺症糾纏一年之久?中醫授「5穴位+2茶飲」告別長新冠! :https://reurl.cc/Rq72jg

患者經常問有沒有什麼食補中藥 可以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人體的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抵擋外來病原。當人體免系統遇到病毒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有「先天免疫」系統的免疫力對抗外來的病毒感染。「後天免疫」系統對特定的病原體做出特異性的反應。後天免疫系統可以在初次感染某種病原體後產生「免疫記憶」,並在下一次感染這種病原體時產生更強的抵抗力。

在中醫臨床上,會使用「補養氣血」的中藥來調節免疫,但是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的。免疫力不足較容易感染病毒,可是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肺部浸潤大量免疫細胞,呼吸換氣困難。如果身體的發炎免疫反應太強無法停止,特別是有慢性病的患者,身體經常處在容易發炎的狀態,一旦免疫反應過度誘發,又沒有辦法挺過細胞激素風暴,最後將導致病情惡化。

故「進補」並不是一個預防新冠或是提升免疫力的好選項。如《黃帝內經》所提及:「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中醫講求陰陽平衡,民眾如果有使用中藥或食療調節免疫需求,應該尋求中醫師 專業諮詢建議後再使用。

平時也應該注意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規律運動,不需焦慮緊張,也可以練習太極拳及八段錦。另外,均衡飲食,特別是蔬果類多半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抗氧化成分,對免疫系統的防禦機制都有幫助。

中醫師推薦日常保健穴位

列缺穴

• 取穴:兩手伸出大拇指、食指互相交叉,食指所到之處。

• 功效:可以緩解頭痛、頭脹、氣喘。

豐隆穴

• 取穴:先找到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間位置。

• 功效:咳嗽、咽乾卡感、痰咳不出等。

中醫師推薦緩解不適食療

銀耳蓮子露

適合:確診後乾咳不適、口乾舌燥的族群。

食材:蓮子20公克、白木耳30公克、紅棗10顆、枸杞 5克

步驟:

1.上述食材洗淨。

2.滾水中加入蓮子、白木耳、紅棗、枸杞煮至熟透

3.可依口味加入些許冰糖調味。

七葉膽薄荷茶

適合:喉嚨不適,需常講話的族群,七葉膽有消炎、袪咳、補虛之作用。

食材:七葉膽3錢 桑葉 2葉 薄荷1錢 炙甘草 1錢

步驟:

1.上述藥材洗淨。

2.用800毫升的水,先大火煮滾,再轉小火。七葉膽、桑葉及炙甘草,熬煮剩4-500ml後,再後泡下薄荷10-15分,即可慢慢飲用。

3.亦可冷藏飲用

參考資料:平衡免疫力 作者:顏宏融、張靜慧

圖/馬光醫療網

圖/馬光醫療網

本文轉載自《馬光醫療網》,原文為: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中醫師教你這樣子預防與改善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延伸閱讀

夏至過後熱浪襲來,是調身體好時機!中醫4秘訣調養秋冬不生病

為什麼熟齡、青壯族群「喝羊奶比牛奶好」? 中醫師:羊奶蛋白細、好消化,日常食療「羊奶粉」是首選!

長期便祕肚子凸出來!中醫5招改善宿便困擾

別喝手搖飲!芒種過後慎防濕熱倦怠 中醫推2飲品補脾胃助消化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