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40歲的上班族,65歲的媽媽今年退休 ,因為她生性節儉,我鼓勵她,退休後可以對自己好一點,像是多約好姊妹喝下茶,破損的碗盤、泛黃的舊衣也可以換新,我引用外國「YOLO 」(You only live once)的想法,告訴她,人一生只活一次,退休後可以享受生活了。她卻說,我省下來的錢都留給你們,不好嗎?讓我不知道怎麼回,該如何鼓勵她呢?(台北 Emma)
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將愈活愈老,也代表多世代將共存,這中間存在著每個世代不同的價值觀 。四、五年級生多半成長在辛苦的環境,不少長輩從小就要為了溫飽、生存煩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一直到現在物質豐欲,仍維持過去的模式,例如,衣服破損、泛黃捨不得丟,碗盤缺角仍繼續使用,平時捨不得花錢享受等。
一生只活一次 錢該花、還是該存?
看在下一代的子女眼中,自然是不理解、不捨得。國外近年興起一股「YOLO」思維,意指人的一生只活一次,應該把握當下、不留遺憾,尤其,近2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生死往往在轉瞬之間。兩代的價值觀都沒有錯,但該如何好好的傳遞給彼此呢?
諮商心理師許筑媛表示,價值觀和習慣的形成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環境相關,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大腦中有兩條迴路,通常會選擇一條輕鬆、安全已知的迴路,因此,不能說人不願意嘗試改變,而是已經習慣了,對長輩而言更是。
對於上述提到的YOLO概念,許筑媛認為,這是一個中性的思想,有些年輕人認為錢賺了就要花,有些長輩認為錢賺了就要存下來。站在晚輩的想法,心疼父母退休後,沒有享受生活,不妨換個作法,由晚輩出錢幫忙添購、或是帶他們出去走走,或許會被叨念「幹嘛花這個錢」,但長輩多是嘴上叮嚀,但內心仍是開心的。
人生清單中,有幾項是專屬於自己呢?
除了用錢的觀念,YOLO概念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核心思想是「為自己而活」,由西方傳進來的YOLO,可窺見西方人對於自我的重視,這套觀念也是東方思想可參考、運用的部分。在超高齡化的台灣,65歲退休後可能還有20年以上的時光,卸下照顧子女、為家庭付出的重擔,熟齡應該更「為自己而活」。
許筑媛舉例,美國電影「一路玩到掛」中的2位主角,得知自己癌症將不久於人世,便選擇列出清單,開始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清單,例如親吻最美麗的女子、在身上刺青、高空跳傘、環遊世界等。
台劇「光陰的故事」中,陶媽媽也是到了疾病末期,開始列出了自己的遺願清單,例如,想要老公未來再娶、想要不再省錢讓全家過好年、想看某某人結婚等。相較之下,都是看到「家人」好,自己才感覺好。
回到一開始的例子,媽媽捨不得花錢,覺得把錢省下來都留給孩子才是最好,卻沒想過,孩子反而希望媽媽能為自己花錢,為自己而活,才是為孩子好。可以發現,除了東西方的價值習慣,台灣的世代價值觀也有明顯不同,熟齡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多為自己而活;晚輩也可換個說法,讓父母了解子女的心意。
|【橘煩惱信箱】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