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提問:外婆過世後媽媽獨住在外婆老家已超過半年,最近探望她時發現外婆生前用品,包含藥物都還堆在家中,問媽媽是否需要幫忙,她激動的表示當初爸爸的遺物 已經讓我處理,要我不要再插手外婆的遺物。媽媽平時就有囤積東西的習慣,感覺外婆過世後變得更嚴重,比起雜物其實更擔心她的身心健康,要如何才能幫助媽媽走出來呢?(新北李小姐)
「遺物整理」因為富含了對於往生者的情感,相較於其他囤積行為,更需要親人情感上的支持與理解,若家人還在哀傷適應過程中,強行處理反而會增加親子衝突,應先耐心瞭解家人對往生者物品是否有特殊的情感,再慢慢協助將物品分類及整理,不可追求速成。
檢視囤積行為產生的原因
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林維君表示,除了經醫師診斷的囤積症 以外,其他如:強迫症、失智症、精神病、重憂鬱、器質性腦部疾病,自閉類群的固著行為、遭遇重大失落或創傷、或是各人行為(懶、拖延、逃避、不會整理、能力不足)等等⋯都有可能因囤積行為/習慣導致生活環境雜亂。
若非腦部受損或疾病影響,大部分的囤積行為、習慣可透過瞭解囤積者對物品的情感或整理困難的原因解決,但如果有持續性的丟棄困難、丟棄苦惱、大量囤積造成環境安全與社交、職業的困擾等,應尋求心理師或整理團隊的協助。
假設個案媽媽原先有些微的憂鬱或強迫症,加上外婆過世的重大哀傷,若親子關係平時較為緊張,容易將撫慰需求轉移到物品上,雖然媽媽使用了不健康的自我照顧方式,但她可能很孤單,想要透過保留物品寄託被愛過的感受,建議多花時間跟媽媽相處,理解她的需求與造成囤積行為的原因。
編輯推薦》讓告別不再心痛,台灣遺物整理師:重拾過去回憶,最後好好說再見 :https://reurl.cc/744ve1
回應媽媽的心情 避免指責
林維君建議,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應提高耐心循序漸進,切忌使用貶低對方的溝通方式,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先回應媽媽的心情,如:我們都很想念外婆,媽媽你特別留這些東西,是不是有什麼故事?藥會讓我們想起外婆生病難受的樣子,我幫你收起來好嗎?外婆一定會希望把小愛化成大愛,我們可不可以把這些物資捐給需要的人?
透過瞭解每件物品的故事並明確定義它們的意義後,才能慢慢區分和消化,先將帶來好回憶的物品留下,把帶來不好回憶的物品暫時集中收藏到角落,讓媽媽漸漸跟這些遺物分開,一段時間後再分批處理或丟掉。
在整理遺物的過程中,可能誘發強烈的悲傷,可以鼓勵當事人和過世的人保有連結跟情感,讓媽媽知道外婆其實沒有離開,她還有其他方式紀念外婆,漸漸放下不是壞事。家人耐心的陪伴能夠幫助媽媽把焦點移到還活著的人身上,但必須明白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時間把哀傷適應的歷程走完。
活用心理諮商與居家整理服務
林維君提醒,物品的處置是長期抗戰,最好的起點是先將自己的空間整理乾淨,讓長輩知道原來清爽的空間是很舒服的,若媽媽態度較為抗拒,孩子可先向心理師學習較合適的溝通方式,待媽媽能夠接受後,再透過專業心理訓練的整理團隊到府服務幫媽媽整理物品及心靈缺口,相較於傳統的諮商模式,整理師到宅服務較容易被長輩接受,也可大幅減少家人間的衝突。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