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提問:
橘世代好,感謝你們關注熟齡,我年齡近中年,希望能代表三、四十幾歲的兒女們提問,我跟老媽媽一起住,她總愛碎念「在外聚餐不要多,吃烤肉不好」,休假她念「這麼晚睡又這麼晚起,生活都不規律」,晚餐吃到一半,剩下放在冰箱留存也會被盯「東西怎麼沒吃完」,我那麼大了,她對我的生活規劃干涉太多感到煩,口角也變多了,每次回家有什麼辦法處理長輩意見很多的問題?(台中林小姐)
雖然都已經年屆中年,似乎在爸媽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林維君臨床心理師指出,家庭型態是有生命週期的,會隨著家庭成員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轉變,從母親愛碎念可以看出,孩子已經是獨立自主的成年人,但是她還沒有適應「媽媽」這個角色變化的表現。
媽媽角色轉換面臨困難
林維君表示,媽媽用了她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傾注在子女身上,而不是自己,所以當子女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重心沒有轉移,恐怕有孩子不需要我了的感受,人一旦面臨改變都會感到恐懼,希望留在原本的模式裡,心理上感到抗拒。
她指出,母親對孩子不捨放手也和自我價值有關,所謂的自我價值是「我覺得我做的很好」、「我很喜歡我自己」,母職透過當媽媽其實領受到很大的自我價值認同,當子女能自理、她不用照顧孩子就會自我懷疑,從盯孩子作息、用餐這些方方面面都是母親角色中擅長的部份,還是維持用以前照顧的模式面對孩子,在子女身上卻變得不被需要,也會有被拋棄感。
批評碎念來自不安全感
面對媽媽碎念,常常會不理解為何總是批評我們的不是,林維君表示,女性基於催產素,對照顧人的需求和依賴需求相對男性更高,用貶低的話語指點子女,潛在有「你要有我在你才會過得好」、「你要聽我的才是夠好的」的意思,期待對方接收到不夠好的訊息,會為了我而改變,同時也顯示在家的場域中,媽媽擁有主權,叨念子女也是希望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林維君強調,媽媽有機會干涉,顯示親子關係 緊密才有機會碎念,我們樂於和母親分享但是受不了碎念,可以主動回應她並說出真心話,像是「我還是愛你的,媽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過,也要知道,這是個體化的過程,有些長輩如果想法轉不過來,聽到這些有可能會感到被拋棄感。
創造母親被需要的機會
林維君提到,有子女常用「被動攻擊」,答應媽媽之後繼續原本的自我模式,雖然較不費力應對,但對減少碎念沒有效果,當媽媽不知道問題在哪就會繼續念,雙方互動容易陷入僵局。
林維君提供另一種解方,既然了解媽媽內在想要照顧子女,就創造她被依賴的需求,例如和媽媽柔性表達「你之前照顧得太好了,我睡太好了怎麼沒有叫我?」,當媽媽需求被滿足了,就比較不會攻擊子女,同時,也可以針對生活大小事常常諮詢媽媽的意見,不管有沒有要吸取意見就是詢問,讓她感覺被需要。
林維君建議,我們自身除了家之外生活可以到處走跳,但媽媽沒有,重心都在家裡,想要自由就要先幫媽媽創造在家以外的空間,例如要參加野餐日,就帶媽媽去,漸漸往外探索,或是去社大上課,帶著她去了解,當活動場域變多,就會降低母親控制家的需求。
坦白說,子女也要充分理解爸媽,對於六、七十歲的人來說,他們要一方面適應快速的社會脈動,又要面對身心靈變化,或許對他們來說,會感到為什麼不讓我好好老去就好,還要變動?所以讓爸媽跟上社會脈動也是子女們責任,要給他們更多同理心。
〈本文僅為專家意見,非本平台立場〉
│更多精選推薦↓↓↓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