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對兒童痛下毒手?醫揭成人施虐者4因素,最後一項太可怕
編按:新北 1歲童「剴剴」疑遭保母姊妹凌虐身亡,引發民眾怒火。兒童應該是受到保護的對象,為何身為照料幼兒的專業保母又是成年人,會對無辜幼童痛下毒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參考國外研究提出4大原因與後續預防策略。
虐童背後心理模式
平均每天36名兒童受虐!台灣長庚之前的研究:「兒虐發生頻率與疫情相關!」
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比,隔年的兒虐率,將上升萬分之七:「如果推估台灣兒少人口有360萬人來計算的話,疫情的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比,隔年就會多增加2,500位受虐兒童。」
國外研究,也早已顯示兒虐率與失業率的密切關聯。根據國外研究,美國在金融海嘯時期,美國兒虐案件激增,失業率與兒虐率的起伏曲線呈一致吻合狀態。
媒體詢問,為什麼這些成年人,容易有虐童行為,其實虐童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分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
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因素:
1.發洩壓力
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
2.情緒勒索
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 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
3.扭曲成就
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4.滿足變態
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
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層面。不會只有一個方面或方向弄好,預防虐童案件就變少: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策略:
1. 提升公眾意識
透過教育和媒體宣傳,提高社會對虐童問題的認識,改變有害的性別和社會規範。
2. 專業人員培訓
為教師、社工、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提供識別虐兒個案和處理虐兒個案的培訓。
3. 學校資源支援
確保學校有足夠的資源和訓練有素的社工,以識別和介入虐兒個案。
4. 家庭支援計劃
提供家庭訪問服務,幫助家長建立正面的育兒 技巧和應對策略。
5. 法律與政策
制定和執行保護兒童的法律,包括禁止暴力懲罰和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的機制。
6. 社區網絡支持
建立強大的社區支援網絡,為家庭和兒童提供必要的服務和幫助。
虐童案的處理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保護每一個孩子的權益,讓他們在一個安全和愛的環境中成長。這些措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承諾,以建立一個無虐待、有愛的環境,保護兒童的安全和福祉。
保護兒童的安全和福祉,不會單由一個組織或成員可以完成,我們需要:「大家共同保護,我們的兒童」!
本文轉載自《黃軒醫師FB粉絲團》,原文為:《虐童背後心理模式》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