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 關懷協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在目前擔任照顧者的中高齡男性中,有許多是屬於傳統教養中「有苦說不出」或是「有苦不願說」的一群;要如何接觸到男性照顧者,並協助他們一同解決困境,陳景寧分享給我們小祕訣,就是「讓男性去影響男性」。
回想我們台灣傳統的「男子教養術」,你會想到什麼呢?「男孩子不准哭!」、「男生要堅強。」、「男人就是要養家。」......長期的性別不平等,不只女性感到被剝奪,男性也是叫苦連天......不!其實是「有苦說不出」。
高風險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
照顧者面臨外籍看護工作空窗、需照顧2人以上、年紀大、因太累曾產生自殺想法、因太累曾發生家暴事件、沒有照顧替手、本身也是重大傷病/癌症/慢性病患、暫時因受傷/開刀/住院等因素無法照顧、照顧失智症者、想申請政府資源(社會救助、長照服務等)但不符合資格、男性照顧者等十一項指標。
在長照悲歌的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照顧者的身心壓力承擔到某一階段後,若無適時紓解,便可能釀成無法逆轉的悲劇,而有些男性同胞們,長期習慣用「壓抑」來處理自己的情緒,的確會因此缺少許多排解壓力,以及得到協助的機會。
讓男人們自己來,反而更具影響力
在家總(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高風險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中,「男性照顧者」榜上有名,原因就是男性較少對外求助,再加上並不熟悉照護工作,長久累積的壓力指數,與其他女性照顧者相比,大抵來說,是過之而無不及。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在目前擔任照顧者的中高齡男性中,有許多是屬於傳統教養中「有苦說不出」或是「有苦不願說」的一群;要如何接觸到男性照顧者,並協助他們一同解決困境,陳景寧分享給我們小祕訣,就是「讓男性去影響男性」。
目前關於家庭照顧者的相關課程中,指導老師或是帶領者通常是女性,陳景寧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男性照顧者通常會想要挑戰老師,卻在男性團裡中形成了另一種凝聚力。
「男性之間會互相分享、交流、指導,因為他們會彼此信任,建立更多的情感支持與連結。」男人的苦,只有男人才了解。思考一下,由男性自行組成或加入的團體,是不是的確十分團結呢?
男人要的其實並不複雜-「我要的只是肯定」。但在不熟悉的照顧工作裡,往往帶來的不是肯定與成就,而是更多的無奈、沮喪和愧疚;或是基於「家醜不能外揚」等心態,讓男性照顧者疲累又糾結的心情,更加的疲憊不堪。
現今要做的,就是讓他們願意走出來,參與或了解目前的資源管道,並讓他們知道,其實有更多的男性同胞跟他們一樣。無論是訴苦,或是相互支持,「由男性影響男性」是在短期內,可以變通和實行的方式。
給男性照顧者的課程-要重視「實用資訊」
此外,在課程的設計上也要以「實用資訊」為主,更明確地讓男性同胞了解上課能學到些什麼?對目前的生活能有哪些助益?當他們確認可以立即解決眼下的問題,會更專心投入。在日本有針對男性照顧者設計的家事課程,以不熟悉家事的男性為出發點,反而十分受到歡迎。
照顧不分男女,沒有誰應該是犧牲者,但當責任落在肩膀上時,也要適時地尋求各種管道與資源,沒有誰該是犧牲者,女性照顧者是如此,男性照顧者也是如此。隨著社會文化的演進,性別框架會逐漸消弭,唯有真正從性別觀念中解放出來,我們才不需要分「男性」或「女性」。
照顧沒有性別之分,每個人都需要肯定與支持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兩性作家喜歡以二分法,去強調男女間思考的差異性。對於照顧而言,我們都屬於同一顆星,只是男性不需太堅強,女性也不會是弱者,我們用符合現況的方式,減輕照顧者身上的負擔,請給男性照顧者,多一些肯定。
你是男性照顧者嗎?或是身邊有男性照顧者,有疑問、有困難?別忘了可以照顧者專線:
免付費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上班日/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
提供相關資源轉介、喘息服務、心理協談、照顧技巧指導、抒壓活動、支持團體等服務;協助照顧者減輕身體、心理、經濟等等。
│更多精選推薦↓↓↓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