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各地都在上演血淋淋的生死離別,台灣本土疫情 也居高不下,民眾除了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危,面對停課、限制行動、工作經濟等疫情壓力 ,每個人心理情緒中都開始有了波動,這些在疫情「壓力鍋」下炸出來的一切,專家稱為「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有美國研究指出,成人因新冠病毒引發負面健康問題,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族群是年輕人與婦女。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台灣正處於三級警戒的期間,對就學、上班的民眾影響最大,其中女性特別是有高中職以下孩子的年輕母親壓力相對較高。此外,年輕人活動力相較於中老年人較強,不能外出、群聚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限制。
不過,在疫情下,如何才能了解自己是否有壓力?是否可能患有新冠壓力症候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曾發表文章中提及一項COVID壓力量表,其中發現恐慌性大採購、暴飲暴食都是高度新冠症候群的症狀!疫情壓力造成那些影響?療日子帶你一起來看!
「新冠壓力症候群」研究:疫情壓力造成易怒、狂噴酒精 等行為
黃軒醫師表示,去年(2020)加拿大曾進行一項「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的研究,內容是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民眾的心理測試。經過此項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有了發現: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開始有25%民眾,符合了這個新詞的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CSS) !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會有完全莫名行為出現:
.個人壓力行為:如常常追著COVID-19新聞;夜晚驚醒,起來檢查網路上任何關於COVID-19資訊;甚至產生易怒、歧視仇恨、心理變態等等;對於身邊接觸到的物品產生不安的情緒,不斷拿著酒精消毒一直噴……
.社會壓力行為:上學行為改變了,學生們本來喜歡到學校,但情況已經不允許,所有課程都改線上,上班開會模式也改變,取而代之是常用視訊會議叮嚀工作;還有不能再逛街或上餐廳,只能在家靠外賣或自煮,解決三餐溫飽,或上網買民生必需品。因為疫情,大家都縮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
此外,加拿大研究人員在去年3月底收集的大約 7,000 名受訪者的數據,開發、驗證並發布了COVID壓力量表。
新冠壓力症候群與5大面向有關
黃軒指出,這些量表評估了 COVID-19 相關壓力的五個核心面向:
1.對危險和環污的恐懼;
2.社會經濟不景氣的恐懼;
3.對資訊的不安關注;
4.仇外心態(對外國人的歧視)
5.創傷性壓力症狀(例如,常做與流行病相關的噩夢)。
高度新冠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如恐慌大採購、暴飲暴食、過度使用酒精
黃軒表示,這些人的COVID壓力量表愈高,愈和下列種種症狀行為有相關:
1.恐慌大採購
2.過度迴避到公共場所
3.自我隔離期間,暴飲暴食和過度使用藥物、酒精
4.對醫護人員恐懼和迴避
5.焦慮症廣泛存在
6.對疫苗接種的保守態度
研究人員發現,有16%民眾,是患有高度「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
如何檢測你有沒有新冠壓力?COVID壓力量表這裡看!
COVID壓力量表中有36個調查問題,可幫助了解是否處於高度「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
以下詢問您在過去 7 天內可能經歷的各種擔憂:
1.我擔心感染病毒
2.我擔心我不能讓我的家人遠離病毒
3.我擔心我們的醫療保健系統無法保護我所愛的人
4.我擔心我們的醫療保健系統無法讓我遠離病毒
5.我擔心基本的衛生(例如,洗手)不足以讓我遠離病毒
6.我擔心社交距離不足以讓我遠離病毒
……等36題 (完整請見COVID壓力量表)
如何克服新冠壓力症候群?避免過度依賴訊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幫忙
.避免過度依賴訊息
整天在家,會接收太多的COVID-19資訊。因此有些人會產生強迫性一直反覆查閱社交媒體,所有有關COVID-19的報導,以為這樣的行為,會使個人情緒壓力受到很好控制,其實不盡然如此。關於如何克服新冠壓力症候群?黃軒醫師也提出以下5項改善方法:
1.訂閱固定新聞報導,也就是訂閱你僅生活需要的每日新聞即可。
2.每天只要檢查一次或兩次可靠的主流新聞來源。
3.你的社群媒體,僅有最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訊息。
4.在自己的社區媒體談正向力量的事情。
5.你或許可以反過來教育或鼓勵大家一起面對COVID-19,或做些益智遊戲。
.不要一直沉迷在手機網路世界
當我們在疫情大流行,或對某疾病感到不知所措時,現在人通常會嘗試在屏幕(電視,筆記本電腦,社區媒體等)中在找尋答案,而迷失了自我。黃軒醫師表示,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一直上網,人的腦筋會麻木,也會一直在虛擬世界尋找溫暖;而情緒壓力,往往卻在關閉電視或關閉手機後開始出現。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網路沈迷,那麼會令人上癮。而每當我們離開網路時,心理就會感到被懲罰。因此黃軒也提出以下建議:
1.在家起來走動,甚至做運動、體操等。
2.和家人玩棋盤遊戲或做拼圖。
3.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
4.和家人一起完成一項工作。
5.窗邊遙看賞街頭或遠處景點。
.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
1.和家裡的人保持說話聊天,是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最佳良藥。
2.可以每天一起做家事、娛樂和祈禱,甚至每次只有幾分鐘。
3.簡單的、有意義的活動。例如一起洗碗,玩幾張紙牌,討論一天中最美好、愛護和支持彼此的生活。
4.別忘記給朋友和遠方的家人打電話,發消息或發短信,以確保他們沒事,並加強了人際關係的支持系統。
.尋求心理支持
安全社交距離或限制的行動,並不意味著孤獨被隔離了。黃軒醫師提醒,若情緒壓力失控,和家人引起衝突,甚至自己有暴力傾向,一定要尋求心理專家幫助;若你是受到暴力影響,也要記得尋求協助。
中醫建議搭配:耳穴壓豆法
賴睿昕中醫師建議也可搭配頭皮針與耳針來改善焦慮失眠的症狀。耳朵的神門、心區、皮質下、肝區都是很用的選穴點,可以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幫您的耳朵穴位定位。
或是使用自行按壓:耳穴壓豆法。是利用磁珠或藥豆貼在膠布上;先消毒耳朵皮膚,貼上穴位後,輕力揉按,產生輕微脹痛、耳朵稍充血發熱便可。
.一般用3-5個穴位,兩耳交替使用。
.以10次為1個療程。每週更換1-2次。
.睡前應每個穴位按壓約2分鐘,日間閒時亦可按壓。
如果不清楚穴道位置的人,只要把耳朵對摺,也可以收到相當的功效,從耳朵的中間縱向對摺就可以了,切勿用力過猛。刺激耳朵附近的穴道以及耳朵按摩的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自律神經的調節。耳朵四周的血液循環若是不順暢,內耳內的淋巴液也會凝滯不順,是造成焦慮與眠差多夢的可能原因,左右耳的疼痛程度未必相同,這是因為個人的身體狀況所致。當感覺到強烈疼痛時,切勿選擇忍耐,應改以輕柔緩慢的刺激,對於耳朵的穴道也有良好的刺激反應,改善睡眠品質是提升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式。品質良好的睡眠讓身體有自我修復的機會,對於我們的免疫系統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療日子小叮嚀: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COVID壓力量表是學術研究的評估表,若民眾出現相關健康問題,請優先尋求主治醫師的診斷治療,才是正確選擇喔!
本文轉載自《療日子》,原文為:易怒、狂噴酒精都可能是「新冠壓力症候群」,醫:婦女、年輕人更易發生!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