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改變,現代父母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凡事都替孩子設想周全,往往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成為「媽寶、爸寶」,指的是把所有事情都以父母為中心,欠缺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心理師建議,父母的教育方式,最直接影響孩子成長,不妨從四種角度重新思考,培養出更進化的親子 關係。
「學會放手」是每個父母的課題
臨床心理師張鈞皓表示,首先,父母得先「學習放手」,應有意識地知道,「我們是我們,孩子是孩子」,雖然親密、但仍是兩個個體,「這件事很難,需要時間正視和理解」;其次,先接受自己真的很在乎孩子,去接納、允許自己很在意,很多父母會口頭否認,但那就是最真實的自我感受,可再慢慢找回疼愛孩子的節奏。
他提到,「在一段關係裡,最好狀況是可以擁有各自的思考,你去看你喜歡的,我看我愛的,但這不代表雙方不愛彼此,不代表我跟你不親密,要學習適時的放手。」心理師柯書林也說,父母該承認對子女只能盡力,無法左右孩子的決定。
親子關係緊張?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再者是,靜下心思考「這究竟是我想要的、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張鈞皓分享,有時候父母滿溢的關心來源,只是自己內心的緊張和焦慮,擔心要和孩子分離的焦慮,因此付出很多很多。
柯書林認為,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三者同時存在,影響親子關係間的互動與尊重。不同於早期孩子多,更在意尊師重道,但現在子女生得少,個個都是寶,也造成不少過份保護或是干預子女生活的「直升機家長」出現。他建議父母,除了在一旁援助指導,某種程度上的關心小孩,也須將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對孩子過多關注 小心造成反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當孩子心理漸生出不滿情緒,卻又不願出外奮鬥,柯書林提到,「說穿了,外面世界很殘酷,當孩子透過手機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網紅,享受著高檔料理、奢華生活,沈浸在全球化世界,時間久會自我投射,發現與理想中的自己落差太大,年輕人更常覺得自我被剝削。」
外界看似好命的孩子,卻是被父母長期「關注」,反而更容易激發他們對長輩的不悅。柯書林說,現代大人碰上自己子女就沒轍,全都因為捨不得孩子受苦,又因生得少,即便現在家長在管教跟要求上從沒少過,但是只要碰上小孩堅決「耍賴」,最終便難以貫徹。
然而,父母要知道,天底下的孩子何其多,但最難教的,就屬自家出產的子女,柯書林建議,孩子的成功或失敗,盡量多給予祝福,並且多留一點空間和時間給彼此,才能創造出最舒服愜意的親子關係。
│精選系列文章推薦↓↓↓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