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預防失智全家動起來!醫點名5種「家庭生活習慣」降低失智風險

女星林葉亭85歲失智父親16日走失,歷經11天搜救,1月26日在私人庭院的水池內尋獲,已經身亡。台北榮總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家銘1月27日在臉書指出,失智並非只是老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挑戰。 圖/擷取自林葉亭臉書粉絲專頁
女星林葉亭85歲失智父親16日走失,歷經11天搜救,1月26日在私人庭院的水池內尋獲,已經身亡。台北榮總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家銘1月27日在臉書指出,失智並非只是老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挑戰。 圖/擷取自林葉亭臉書粉絲專頁

女星林葉亭85歲失智父親年初時走失,歷經11天搜救在私人庭院的水池內尋獲,已經身亡。台北榮總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則令人痛心的新聞震撼了許多家庭的心。他說,這樣的意外提醒我們,失智並非只是老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挑戰。

「失智不是一個人的事,了解病因是全家的責任。」張家銘說,真正預防失智,光是臨時抱佛腳是不夠的,家裡每個人都需要認識這個疾病的病因,了解它是如何來的,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有效的預防方式。

一般提到失智症 ,很多人以為是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的自然現象,但實際上,失智症不單純與年齡相關,而是多重因素累積的結果。它與基因、生活方式、慢性病、飲食習慣,甚至心理健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試想一下,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減退、重複提問、甚至開始迷路,這些現象可能並非只是「老了」那麼簡單,而是腦部健康警訊。此時,全家人需要共同投入,了解失智的成因和風險,才能在早期進行預防和干預。

由於,失智症病因是多方面的,家人了解這些因素,才能從根本上制定預防計畫。張家銘說,包括,一些基因(如 APOE ε4)已被證實與失智症有密切關係。如果家族中有失智病史,其他家庭成員的風險可能會相應提高。基因檢測是一個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全家人了解自己的健康風險,從而更早開始預防。

編輯推薦》怕自己失智忘了家人!譚敦慈常做這些事降低失智風險 建議天天吃魚:https://reurl.cc/aZDlRl

此外,糖尿病 高血壓 、高膽固醇等慢性病與失智症也有高度相關。這些疾病會影響腦部血流和代謝,進一步加劇腦細胞損傷。全家一起學習如何控制這些慢性病,例如健康飲食 、規律運動 與定期體檢,能有效減少長輩的腦部負擔。

而腦部慢性炎症與自由基損傷是失智的重要誘因。家人可以幫助長輩選擇富含抗氧化劑的飲食,例如綠茶、堅果、深色蔬果,降低腦部的炎症反應。

因此,張家銘說,為有效預防失智的關鍵,全家五大生活習慣必須改變。

第一、讓飲食成為健康的基石

全家人的餐桌是預防失智的第一步。多攝取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堅果和深綠色蔬菜,少吃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能幫助保護腦細胞。地中海飲食是被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的飲食模式,全家可以一起嘗試,讓健康從每一餐開始。

第二、運動讓腦袋保持靈活

運動對腦部的益處不言而喻。它能促進腦部血流,提升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生成,幫助腦細胞修復與增強記憶力。全家可以每天安排散步或簡單的居家運動,不僅能促進健康,還能讓長輩感受到陪伴與支持。

第三、社交互動是最好的心靈藥方

「孤獨」是腦部健康的大敵。鼓勵長輩參與社交活動,例如參加社區活動、與朋友相聚聊天,能讓腦袋保持靈活、心情愉快。家人也應該多陪伴長輩,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這些互動對預防失智有著不可忽視的效果。

第四、解決聽力問題,避免腦部退化

聽力損失與失智的關係日益被科學證實。當長輩的聽力受損時,他們與外界的互動減少,大腦得不到足夠的刺激。為有聽力問題的長輩盡早配戴助聽器,能改善溝通,讓他們更有信心參與日常生活,間接降低失智的風險。

第五、全家齊心,才是預防的真正力量

失智症的預防不是一夕之功,它需要家中每個人共同努力,從認識病因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付諸行動。基因檢測可以為預防提供方向,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是基礎,而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則是不可或缺的核心。

🍊點我加入橘世代FB粉專,一起展開人生新風景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更多新聞報導

失智症 糖尿病 高血壓 健康飲食 運動

喝水也胖?她「9個月瘦18公斤」,醫授不痛苦變瘦秘訣

打工賺錢學煮咖啡,只為回部落開店!她為在地長輩與年輕人留住溫暖希望

延伸閱讀

受用一輩子!老董一句話透露職場交際秘辛:人品好就會被看見

幫你的LINE斷捨離!5招瘦身釋出更多手機空間,不怕聊天紀錄消失

治癌副作用「苦水滿口」吞下去還會反胃…陳文茜靠轉念力抗癌症,懷念癌逝摯友李敖

83歲失智母「什麼都忘了」仍惦記為兒洗內褲!陳鴻獨力照護不喊苦:盼一直牽著媽媽的手

相關文章

只會讀書,不知如何當個好丈夫-教授夫婦離婚現場,看見婚姻裡最重要的4件事

與成年子女相處不尷尬、不依賴,73歲樂活媽咪:把自己照顧好最重要

帶7旬母出國玩38天!媽媽超滿足:小孩長大了真好

家有3個網紅兒!母親的溫柔與放手,成就孩子的多元前途

不公平!手足擺爛就要我照顧父母?過來人:把自己當獨生子女會好過一點

有錢也難買!「最棒的長照保障」不是保險,而是任勞任怨的女兒和媳婦

熱門文章

手槍打太多會變小?醫揭4方法重振雄風:視覺很有感

開罰!開冷氣違反「2件事」最高罰3萬6:別收到罰單才知道

驚!蟑螂冒出被嚇到,「5大藏蟑處」是蟑螂的最愛:要小心

2025立夏習俗揭秘!吃3食物「補身+開運」3生肖記得避小人

udn討論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