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聽過這句話:「吃魚 會變聰明!」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 、DHA與Omega-3脂肪酸,有助腦部發育,也適合各年齡層增肌減脂。然而,隨著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許多人擔心食用「深海魚」會將重金屬 等污染物吃下肚,轉而以「養殖魚」替代,但「養殖魚」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無污染,本篇由營養師 破解常見食魚迷思,教大家健康食魚不踩雷,更聰明、更安心的食魚!
吃魚小心將重金屬吃下肚?這些深海魚要當心
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大魚吃小魚、食物鏈逐層堆疊,深海魚也殘留更多甲基汞等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機污染物質,恩主公醫院營養室主任江詩雯表示,深海大型魚類被捕撈上岸後,若經長期大量食用,會增加重金屬累積體內風險,影響健康,應要適量食用鯊魚、旗魚、鮪魚、鯖魚、油魚等深海魚類。
除了平日食用魚類,從中攝取蛋白質之外,選擇中小型魚、蝦、貝類等低脂肪蛋白質,例如蛤蜊、牡蠣、鎖管、海蜇皮、白蝦等也是不錯,還能藉由不同海鮮 攝取所需的營養素,吃的健康又營養。
編輯推薦》你吃的鱈魚是假的?「4選1」誰是真鱈魚?營養師揭內幕:https://reurl.cc/jr5qpq
避開重金屬深海魚,養殖魚更安全?不一定
吃深海魚會將重金屬吃下肚,是否代表「養殖魚」比較健康及安全?江詩雯表示,如果「養殖魚」使用近海海水飼養,得留意附近污染問題,有時可能會受近岸塑膠微粒或其它工業廢水的污染,因此並無「養殖魚」比較安全的說法,還是得看飼養水源、魚類體型等因素。
江詩雯表示,大型深海魚生命週期長、體型較大,自然體內含有重金屬較高,反之養殖魚雖多半能在可控環境中成長,生命周期短、體型小,重金屬殘留較低,但如果是近海受工業污染嚴重,使用海水飼養,同樣會受到污染。
她表示,養殖魚種又分為淡水與鹹水養殖,如果是鹹水養殖需注意鄰近水質,如過是淡水養殖,通常使用封閉水域,比方水塘、池塘等,較易掌控水質,若飼養管理得當,重金屬殘留量普遍低於野生魚類,但也提醒消費者,選購時仍應挑選來源清楚、經合法檢驗通過的養殖魚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密集用藥的非法魚種。
淡水養殖 | 鹹水養殖 | |
---|---|---|
環境 | 河川、池塘、水塘 | 沿海網箱、魚塭 |
水域 | 水域多為封閉 | 仰賴近海水源 |
常見魚種 | 吳郭魚、鱸魚 | 石斑魚、虱目魚 |
吃魚聰明選擇 購買「3章1Q」認證
為了吃得健康又安心,江詩雯建議:
1.避免攝取單一魚種過量,可交替攝取不同魚類,分散風險。
2.選擇產銷履歷、CAS認證或有檢驗報告的魚產品,更有保障。
3.重金屬往往沉積在魚的脂肪部位,如魚皮、內臟、魚卵等部位,減少食用大型魚類這些等部位,降低風險。
別讓隱藏吃魚污染危害健康,她建議,民眾購買魚 類產品可用「3章1Q」農產品標誌作爲挑選指標,包含CAS臺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TAP) 、有機農產品等三種標章,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的QR Code聰明選擇安全來源魚種,才能真正「吃魚補身不傷身」。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