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論是蒸煮的北部粽、水煮的南部粽,或者是有特色的客家粽、原住民的小米粽,各式各樣的餡料與粽葉、稻香混和出來的粽香,總是令人垂涎三尺。如此美食,即使知道糯米 製品容易導致腸胃脹氣 ,卻往往一不小心就會忍不住想多吃一些。吃東西之後所帶來的腸胃脹氣、積堵的不適感,就是中醫典籍所謂的「食積」。想要避免食積,那就要先來了解一下粽子 的主要食材-糯米。
暖脾胃,卻也容易造成脹氣的糯米
糯米,台灣俗稱為秫米(tsu̍t-bí),能補中益氣,暖脾胃、祛肺虛寒,也具有收澀的作用,是非常好的的營養與熱量獲取來源。但是《本草綱目》一書中也提醒糯米「性黏滯,小兒不宜多食」。為何糯米會有這些特性呢?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看,首先糯米具有許多的支鏈澱粉,更能很快速的降解成小分子。所以糯米比起一般的吃起來感覺更甜,就是因為糯米在咀嚼過程與唾液混和後能比一般的米更快的分解成糖分,所以口感上感覺更甜。再來,也因為支鏈澱粉的關係更容易糊化,所以具有較高的黏性,與鄰近的糯米容易產生團塊黏在一起。因此,如果沒有充分咀嚼的話,糯米製品容易變成團塊,卡在腸道而有塞滯的感覺。
糯米既然能很快的分解,本來應該是能很快的被人體吸收才對,為何食用糯米製的食品卻會常有腸胃脹氣的感覺呢?這正是因為糯米的消化 速度很快,腸胃道中一時之間大量增加的糖分,給了腸胃道中的細菌發酵的原料,進而產生大量的氣體,故容易感覺到脹氣。再加上粽子大多同時包含了豐富油脂與蛋白質的其他食材(滷肉塊、炒蝦米、蛋黃、花生等),這些食材的消化速度較慢,延長了食物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故容易有腹脹感 。
三招讓你無負擔享受粽子美味
在了解糯米製品為何會有腹脹感的原因之後,為了避免吃粽子之後的脹氣不適,有簡單三招可以讓大家享受佳節美食又能避免不適。
第一招:細嚼慢嚥,充分咀嚼。
雖然糯米是能很迅速消化降解的澱粉,但是能分解澱粉的酵素主要是在口腔與小腸之中分泌;所以為了更好的消化糯米,務必要在口中多咀嚼幾下,能達到20-30下更佳。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細細的品味美食的風味,也可以減少糯米到小腸才消化的機會,減少腸胃負擔。除此之外,糯米在口中經由牙齒的切割咀嚼,可以變成較小的團塊,降低在腸胃中堵塞的機會。
第二招:配合清淡的蔬菜一起食用。
由於粽子大多是澱粉,在加上所包含的各式的餡料,油脂與蛋白質也是不少,具有很高的熱量。唯獨其纖維質不足,營養上較不均衡。食用粽子時可以搭配一些清爽的蔬果,如萵苣、菜頭、竹筍,可以均衡營養之外,還可以減少油脂的吸收。建議一顆粽子搭配一盤青菜,生菜或是簡單汆燙過的為佳。
第三招:搭配消食茶飲,促進消化吸收。
一般而言,飯後立即喝茶會有稀釋胃酸,反而不利於消化。但是如果能在飯後約1-2小時以後再飲用幫助消化的茶飲,比如菊花茶、普洱茶、仙楂茶,則可以利於腸胃蠕動,促進消化解膩。
不過,事先防範勝於事後的補救。再好吃的美食也都應該適量食用,否則一旦過量導致的身體不適,反而得不償失。祝福大家都能健康無負擔地享受美食。
本文轉載自《馬光醫療網》,原文為:三招無負擔的「粽」情享受! 中醫師教你防胃脹氣這樣做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