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暑怎麼辦?「陰暑、陽暑」症狀差異及處理方式一次學會

中暑高危險群有6種,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還有戶外工作者像是運動員。 圖/freepik
中暑高危險群有6種,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還有戶外工作者像是運動員。 圖/freepik

日頭赤炎炎,夏季是最容易中暑 的季節,中醫師表示,夏天 因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若沒有及時發現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分為陰暑、陽暑 處理方式不同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表示,中暑分為「陽暑」、「陰暑」。中陽暑是在戶外豔陽下活動造成排汗過度所致,這時需要趕緊降溫,脫離太陽炙烈的環境,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解開扣子、助排汗、多喝水,像是在戶外操練的阿兵哥,或是於工地施作工程等工作者,要避免中陽暑,建議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提前做好防曬、補充水分,戴帽子、遮蔭,衣著保持通風。

陳潮宗分析,陰暑則是像「暑濕型感冒」,會出現頭痛、全身痠痛、頭暈、腸胃不適、嘔吐等類似感冒症狀出現。許多上班族在辦公室吹冷氣、中午出外買飯曝曬在高溫中,一冷一熱,影響交感神經平衡容易中陰暑,建議民眾刮痧、避免吹風、快速睡覺、喝咖啡、濃茶最有效,得以解熱鎮痛、提振注意力,或者吃中藥,例如藿香正氣散,可有效緩解不適感。

6種人易中暑 嚴重可致死亡

陳潮宗表示,中暑高危險群有6種,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還有戶外工作者像是運動員,在陽光下曝曬,疏於補充水分與防曬措施,容易中暑。另外還有過重者,只要身體質量指數 BMI≧24,脂肪易產生熱量阻擋散熱;以及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的人,服藥會影響身體的散熱能力,需要特別留意。

他提醒,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者,中暑時常發生,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避開曝曬時段 穿著也要透氣

平時預防中暑之道,陳潮宗指出,避免在高溫戶外活動曝曬,特別10~14點間紫外線最強;善用工具防曬很重要(陽傘、遮陽帽…等等);適時補充足量水分;穿透氣、輕薄材質衣物,有效幫助身體散熱;吃蔬果、消暑食材(如西瓜、冬瓜、綠豆、薏仁…等等);選擇較不熱時段運動(如傍晚、清晨);攜帶涼感毛巾、保冰袋,可敷於頸部、腋下幫助降溫;避免長時間待在悶熱不通風的室內(如無空調車內)。

│更多精選推薦↓↓↓

更多新聞報導

夏天 中暑

防中暑喝水還不夠!穿淺色衣、注意小便「顏色」避免熱到大腦崩潰

確診後有「無敵星星」?醫:二次染疫症狀恐更嚴重!

延伸閱讀

超真實人生體悟 人到中年必看的電影清單

台灣「存活」最完整的日式神社!不用飛出國,就像到了日本一樣

2022湖光島藝術季登場!到新竹尋找巨大「光獸」

防中暑喝水還不夠!穿淺色衣、注意小便「顏色」避免熱到大腦崩潰

相關文章

睡好睡滿還是累?必學3招助好眠,專家加碼5方法揪出壓力源

台灣人太愛吃泡麵!醫點名「1吃法最危險」:肝腎負擔暴增

你中了嗎?私密處感染的5大地雷,女性一定要避開!

每天3杯綠茶防癌、遠離失智!希臘長壽島居民也愛喝

少做這些事=壽命減9年!保護心臟健康缺一不可

腳痠腳麻走路難受,竟是動脈阻塞!醫示警:再晚一步就要截肢

熱門文章

常吃「1健康食品」肺癌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增?醫揭真正原因

「吃進洗碗精」恐引發9疾病!8種洗碗法:徹底清除泡泡殘留

退休想住養生村?2025全台17大養生村費用、房型比較一次看(含表格)

腳痠腳麻走路難受,竟是動脈阻塞!醫示警:再晚一步就要截肢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