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 化社會加劇高齡憂鬱世代,面對後半人生的焦慮以及看不見人生的典範,讓長者在晚年遇上各種情感挫折,心理健康問題更需要被重視,而戰後嬰兒潮世代,又是情感教育最不足的一代,難以訴說自身的情感與痛楚,與人之間的對談常用反話描述,面對自己的第三人生 ,近期有愈來愈多的長者嘗試透過諮商找到方向。
退休後找不到目標,又或是把晚年過於理想化,加上「台式家庭」關係表面緊密,實質無深度溝通的能力,種種關係上的挫折,大幅增加「憂鬱」比率。六十五歲以上憂鬱盛行率,從民國九十六年的百分之三點三六到一○五年已攀升到百分之三點七八。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光去年單一年度,約有兩千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赴心理衛生中心求助,顯示長輩對心理健康的追求逐漸攀升。
衛福部擬推免費諮商
青少年自殺率攀升,衛福部心健司祭出青少年免費三次心理諮商 ,預防悲劇發生前,接住孩子的心理需求;比青少年自殺率還高的高齡自殺率,心健司也研擬推出免費諮商服務。心健司副司長鄭淑心說,心理諮商是眾多心理支持服務的其中一種,長者的心理需求逐漸增加,光是去年社區心衛中心,就有兩千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求助。
「高齡長者的心理需求絕對是非常高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踏出那一步」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林書如觀察,願意諮商的長者,可粗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自己認為有需要主動尋求幫助、經家人建議主動找尋資源的亞健康族群、機構轉介的長照住民、兒女「受不了」被送來做熟齡婚姻諮商的老夫妻。
林書如說,高齡諮商多數談論的議題,與自我、退休規畫、死亡有關。曾協助過一位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案例,初期滿懷期待與心理師討論退休規畫,但退休後約三年,討論的議題則轉為心理如何去適應身體退化;另一位八十多歲的案例,在諮商室中討論身體力不從心,而親友陸續死亡,自己該如何安排後事等議題。
諮商伴長者找自我價值
退休是長者面對人生後半場的最初期階段,許多長者對於退休會抱有幻想,進入退休後卻因幻想與事實不符而感到挫折,過去沒有過太積極的情感教育,也讓他們受困在高齡階段。
林書如說,多數長者對諮商會有質疑與抗拒,除了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會認為諮商師大多年紀比他們小,能懂什麼?擔心他們受的苦及身體病痛不能被同理,另外則是對於諮商仍有「頭殼壞去的人才會去」的想法。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 ,高齡諮商的需求絕對遠高於其他族群。林書如說,高齡諮商就像是在陪伴個案認識老化、身分的轉變、慢性病、親友過世等失落情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有資源可以使用,接受自己老化的現況,保有自我價值,重新盤點人生,讓人生還沒完成的事情,可以努力到最後一刻,老化絕非是等著死亡。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