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細究焦慮 ?別再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
我們在為某些事情擔心時,總會聽到旁人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這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內心情緒 的壓抑習慣。
焦慮是生活困擾的一個籠統診斷,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說自己處在焦慮中。
但我們說焦慮時,究竟在說的是什麼?
將焦慮細分清楚,即是不願將焦慮簡化。因為我們在為某些事情擔心時,總會聽到旁人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但對當事人來說,他的害怕是如此真實,他的焦慮也有其根據,但聽到的話語卻是要他將自己的情緒摒棄,好像那些情緒都是多餘的。
這也讓他更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對,或是與他人格格不入,因此越來越遠離人群。
現代人對於情緒,已習慣壓抑
「你不要擔心就好了。」還有很多說法,像是「你去做其他事情分心。」「你太鑽牛角尖了。」「不要想那麼多。」這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內心情緒的壓抑習慣。
在一個追求正向情緒與高效率的社會中,負面情緒不被允許表現,人性也被低估為若A則B的單純邏輯。
這些話語的確有它的用處,但僅限於內心沒有任何阻礙的時刻,我們能夠毫無困難的調整內心狀態。
但人類的心智運作並不可能沒有阻礙,生命的發展過程也不可能毫無困難,因此給了幾句指示性的話語或方法,並不會真的有效。
焦慮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
因為焦慮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也許是看著爸爸用力掙錢的拚命、看著媽媽對婆婆的恐懼,讓我們「熟悉」與「學會」焦慮。
這一種學習不僅是「刻意練習」,甚至是一種「深度學習」,形成了細微到難以覺察的「原子習慣」。
許多人學習了相當多知識,卻對自己的心智一無所知,也就難以覺察情緒的慢性影響。
但我們可以多了解自己思考與情緒的運作,反思自己內外在相對應的狀況。
這些焦慮的過程,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有沒有發現,以及是否造成嚴重影響。
允許各種情緒的存在
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端看你如何處理與面對。
你的「情緒多樣性」程度越高,你就越能夠認識自己,並做出調整。
對一個人來說,只有正面情緒是一件災難。代表他沒有能力去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端看你如何處理與面對。
所以當你能夠感受到自己更多的情緒,那是相對更健康的狀態。也就是你的「情緒多樣性」程度越高,你就越能夠認識自己,並做出調整。
情緒多樣性越高,越不容易陷入憂鬱
研究也顯示,擁有情緒多樣性越高的人,比擁有高度正向情緒的人,更不容易陷入憂鬱。
因為你能夠感受和表達自我,能夠自由地在正面與負面情緒之中穿梭,這會讓你的內心更有彈性。
壓抑陰暗的那一面,會讓一個人失去他的完整性。他的人生只有一半,甚至當他快樂時,也會只有一半。因為另一半用來快樂的精力,拿去壓抑陰暗面了。
所有的焦慮都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所有的精神病症也都只是一種正常的延伸。
而區分所謂的正常與否,端看它是否嚴重影響個人生活,以及當代社會更重視的──是否符合社會規範。
我們需要做的是降低焦慮,而非根除焦慮
我們常常覺得要把焦慮治好,好像焦慮是一個邪惡的存在,得要把它根除。
但若想要治療焦慮,我們得先放棄一個偏見:心理健康 就是完全不會焦慮。
焦慮是所有情緒發生前的一種感受。有了焦慮,我們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而有熱情且在乎。它提升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情,如同陷入低落時,我們才會開始反思,究竟目前的生活出了什麼狀況。
焦慮無可避免。想要完全消除焦慮,是一種對極端焦慮的害怕。畢竟身處恐慌的時刻,才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危險。
我們需要做的是降低焦慮。透過時時刻刻的覺察,將焦慮維持在一個能夠和平共處的水平。
這種焦慮反而能夠促進我們思考:此刻內心的期待和恐懼是什麼。
本文摘自《慢性焦慮》,寶瓶文化出版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