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預期就生氣?」 擺脫情緒困擾的絕好機會

情緒 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的作者趙玟英 原為音樂劇作家、作詞人,還是在五所大學兼七堂課的大學講師,是位標準的斜槓人士。某天,她在課堂上倒了下來,被判定為過勞,對自己完全失去自信。這段經歷整理為本書,帶我們一起思考:許多人長久以來感到心累、過勞的原因,精選試閱:

《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 圖/三民書局

《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 圖/三民書局

雞蛋大叔沒有額外送雞蛋時,我生氣了;朋友沒馬上來拿禮物時,我也生氣了。事後我回想,到底生氣的時點是什麼,因為這個「氣」總是突然冒出來,一旦冒出來就變得一團糟。我認為自己應該找出這個「氣」的來龍去脈,於是我開始注意「氣」上升的時點。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在氣完之後冷靜了才想到,後悔地說「我為什麼要那樣做」。但我還是刻意練習,在生氣的時候,我意識到「哇,我現在正在發火」。因為強迫自己去意識,在火冒三丈的瞬間,甚至可以感覺到一股「上來了,上來了」真的要生氣的感受。

我們在各種場合都能感受到不同形態的情緒,而不是所有的氣都源於憤怒。「生氣」只是一次性的表達,而其中包含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煩躁、委屈、悲傷、自責、恐懼、羞恥等意識中的感情。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因為委屈、因為丟臉、因為害怕而生氣。但不管是因為什麼,只要仔細觀察「生氣」最底層的源頭,常常都是因為沒有合乎自己的期待。我們期待「事情如果變成那樣就好了」、「那個人能這樣就好了」,但當事與願違時,怒氣就上來了。

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偏偏生病了就會生氣。舉例來說,在重要發表之前,因為得了感冒,咳嗽、喉嚨痛、打噴嚏接踵而來,無法以最佳狀態發表,只能用帶著鼻音和嘶啞的聲音還伴隨著咳嗽發表,那會有多難堪啊。但是一旦生病了是無法挽回的,只能等時間過去病好了才行。所以會生氣,因為不想生病卻偏偏生病而無法好好發表,因為與自己的期待不一樣所以生氣。

另外,被要求做出與自己價值觀甚或喜惡相反的事時,我也會生氣。當要與政治傾向或宗教觀和我相反的人對談時;我喜歡電影,但卻拉我去看音樂劇時;要做的事情很多,卻突然有客人來訪時等等。我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方卻想按他自己的意願去做,就會產生對立並生氣。我認為,如果對方喜歡我、在意我,應該會符合我的期待。但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期待值當然也會不同,當對方和我的心意不相通時,我第一個反應卻是先發火。

應該先找出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了解期待是如何成了失望,才能找到自我和解的方法。 圖...

應該先找出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了解期待是如何成了失望,才能找到自我和解的方法。 圖/freepik

郊遊遇到下雨會對天空生氣;別人得獎我沒得,會對那個獲獎者或是評審委員生氣;想結婚卻被拒絕,就會對對方和對方父母生氣;想工作卻找不到工作,就會對公司和種種不合理的社會感到憤怒;想和平、安全地生活卻發生戰爭,就會對國家和這個世界感到憤怒;想活得長久卻面臨死亡,就會對上帝(神)發火。

全都是別人的錯。我之所以這樣,全是因為別人。這種認為世上的一切都必須滿足我的期待和慾望的「自我中心」,究竟源自哪裡呢?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冷靜想想,就能知道那些期待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是隨心所欲,或許應該說,世上幾乎沒有我能隨意調整的事物,甚至我連自己的心也不可能控制調節,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既然這樣,當事情不如人意時就發火,難道不奇怪嗎?一言以蔽之,都是我們的「唯我主義」作祟。

到現在我們還像耍賴的孩子一樣,到現在還沒有成為成熟的大人。經驗告訴我們,長大成人後,世界不會隨心所欲。雖然很痛苦,但我們要接受並承認這一個事實。如果到現在當事情不如我意時還會火冒三丈,那我們就跟媽媽不給買玩具而躺在百貨公司地板上哭鬧的三歲小孩一模一樣。

如果大家仍然會生氣的話,現在不是發洩埋怨的時候,應該先找出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了解期待是如何成了失望,才能找到自我和解的方法。在佛教中稱這些為「貪、嗔、癡」,即使世界無法隨心所欲卻仍堅持的我很傻(癡);懷著虛無縹緲的期待和慾望(貪);最後受到挫折而憤怒(嗔)。在佛教中稱貪、嗔、癡為「三毒」,比喻傷害人心的三種煩惱和毒藥,因此我們無法從痛苦的輪迴中擺脫。

所以生氣的時候就是發現自我無謂的慾望和期待,擺脫愚蠢的絕好機會。不要錯過那個時機,只有了解因什麼期待而生氣,以及那種無謂的期待是多麼荒唐、愚蠢,才能擺脫憤怒。

以上摘自《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由三民書局2021/03/19出版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