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疫,改變了什麼?
曾經被視為距離數位最遙遠的熟齡族群,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成為最具成長的消費力道。
今年5月,受疫情衝擊,更大幅加劇改變發生。政大商學院教授別蓮蒂也關注到,包括數位支付、線上社交,以及生鮮消費都見到成長。
「人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改變,」她說。「大家無法接受一成不變,但也未必如此熱愛改變。」不願改變,是替代選項不如原來的選擇,例如此前熟齡族群在數位支付的使用上,接受度較低,從體驗、習慣都無法滿足。但是疫情下的不得不,讓曾經的抗拒,「趁隙」而入,一旦嘗試體驗從中體會了意外的好處後,「就回不去了!」
那一年,我們學會了「學習」
疫情期間,熟齡族群展現的「適應韌性」,並非天外飛來。別蓮蒂指出,這代人出生、求學、工作正好是台灣教育普及化、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變化快速的外界碰撞,都讓這代人學會了「學習的能力」。
「這一代是開始變得聰明的一代。」別蓮蒂說明,教育,其實是教會學習的能力,重點不只內容或知識。一旦掌握了學習的能力,就會內建為行為模式,懂得應對陌生狀況;進入工作階段後,職場變化速度、出現新事物、事物複雜度,更是遠高過父母那代,多半有著「不跟上,就淘汰」的認知。因此,「新50世代,多半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別蓮蒂表示。
隨著台灣超高齡社會到來,這一代人看著父母老去,也一次次見證「高齡」峰值,向上推升。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1992年90歲以上的老人有1萬3,486人,僅占萬分之6。但截至2020年5月底,90歲老年人口已達14萬3,322人,人數持續攀升。30年來,90歲以上老人增加了快10倍。
父母那代並未料想,退休後還得再過這麼長,提前規劃的意識和行動自然沒有。對比之下,新一代熟齡族,眼看父母老去,深刻體會倘若不學習,就會慢慢脫節。父母的老後生活樣貌,過得好過得壞,都讓他們引以為鑒,心生警惕,提前「預習」並「預備」。
前有滋養累積,後還有前一代人給出的「老後生活範本」,半隻腳跨入人生下半場的這群人早「懂學習、不脫節」,為自己超前部署,應對百歲時代來臨。
新熟齡生活 模式 虛實整合
各界總以「嬰兒潮世代」概括出生於1945至1964年這一代人。然而,20年,幾近兩個時代,生活感知的時間密度全然不同,是否能夠總概?答案未知,但確定的是,被時間推著走的「等老生活」已經過去,自在自主、掌握未來迎向下階段,將是新熟齡理想生活態度!
如何搶進這群從心態、行動到樣貌都不同的新消費族群?別蓮蒂也有提醒。「比起嚐鮮,品牌信任度更關鍵。」儘管不被年紀定義,心態開放,對品牌的信任感,仍是收服這群人掏錢埋單的關鍵。
仰賴社交口碑驅動消費,各年齡層都是如此,只是,誰才是朋友?哪樣才有信任?兩代人大不同。別蓮蒂解釋,數位原生世代習慣「虛」與「實」各自分離,網路世界網紅、KOL一句推薦,也願意相信;然而,熟齡族群並不如此,線上的互動、行為,還是仰賴現實經驗,「朋友得是真的朋友。」線上線下、虛和實,必須相互整合。
當熟齡族群成為新消費主力,卻總是以簡單粗略年齡界線總概。「每每填寫意見調查,總是一欄50歲以上。」但其實,世代面貌很不同,尤其心理年齡是「向下認同」,當自己與「老味」、「老意」連結,心裡多少有點「疙瘩」,細緻想像與理解他們,尤其必要。
解封熟齡│系列主題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