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長子,理應多分一份家產!」、「小弟分最多,爸爸怎麼這麼偏心?」、「爸有交代,這些錢要先用來付他的醫藥費,剩餘的大家才可以分……」在80歲老父親的病榻前,4名子女正為了如何分配家產而吵得不可開支,連躺在病床上、生命跡象不穩的老父親眼角流下的眼淚都無人看見......
這是呂秋遠律師實際看見,兄弟姐妹間為上一代資產起爭執,甚至是撕破臉、打官司的無奈現況。
呂秋遠:財富是用來照顧自己 不是留給兒女
華人社會常說養兒防老,但近幾年卻出現「養老防兒」的說法。隨著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子女為爭奪父母資產面紅耳赤的現象跟著增加。對此呂秋遠律師說,因為華人傳統總認為,父母累積一輩子的經驗與資產,就是要傳給孩子,保障他們未來人生。
呂秋遠說:「我們常看很多長輩,老了還是省吃儉用,勤儉度日,捨不得多花一點錢,就為了把資產留給下一代,幫每個孩子買房置產;小孩也多認為父母的資產將來都是自己的,最後就出現父母還未過世,就為了爭產而讓家庭失和。」
想避免後代為錢鬧僵,呂秋遠建議熟齡父母們:「多為自己想一些,照顧好自己的話,就不會拖累他人,親子間自然減少互相犧牲、得不到回報心生怨懟的負面情緒。」
呂秋遠解釋,這樣的想法不是自私,而是顧好自己再福澤家人的思維,更符合社會現況,能讓家庭朝更好的方向發展。若想從家庭關係中實踐這個理念,遺囑與信託都是可選擇的方向。遺囑是針對父母過世後的資產分配 ,但若想在生前富養老後,信託就是相對恰當的工具。
掌握資產自主權 留住老年尊嚴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大遠百分行經理蔡如茵,也在第一線服務時見證到,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失能人數增加,從照顧責任延伸出的財產分配問題越來越多。她感嘆的說:「20多年服務客戶的經驗讓我發現,對自己財富掌握度越高的人,獲得孩子尊重的比例越高。」
蔡如茵分析,因為多數子女照顧父母的支出方式,通常是誰多出一點錢、另一人多付出時間,沒有事先說清楚、缺乏策略性管理,手足間就容易陷入爭執,甚至熟齡爸媽演變成兄弟姐妹間的人球。
想避免這個問題,蔡如茵建議熟齡族不妨利用信託,透過專款專用的模式,替自己建構長久、穩定的安養模式,替自己留下尊嚴,也降低後輩們陷入撕破臉的風險;或者兄弟姐妹也可以透過信託共同撫養雙親,只要手足間可以討論好,每個人拿出一筆固定金額放到信託裡,就能把更多心力用來陪伴爸媽。
因此信託是上一代照顧自己、下一代奉養父母最適當的方式之一,既不會破壞家庭和樂關係,也不會忽略父母未來生活的品質。蔡如茵強調,很多人都認為信託是高資產專屬服務,但事實並非如此,她說:「人的需求並不會因為資產較小而消失,因此只要懂得提前安排,就能讓自己的老年需求,得到妥善安排。」
蔡如茵進一步解釋,像是熟齡爸媽有入住養生村或住院需求時,就能從信託帳戶中撥出部分金額支付養生村費用或醫療費,只是有些長輩對於銀行代管資產沒有安全感。
蔡如茵指出,可以透過增設監察人一職,由信任的親友出任,協助監督受託人(銀行)是否有依契約內容執行,「或者現在也有專門擔任監察人職務的法人團體,只要給付一點行政費用,也能協助執行監察人職務,更能讓資產享有穩定監管保障。」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強調,信託像是資產與未來生活的安全鎖,只要父母跟子女能事先討論、想清楚所有的規劃,信託都可量身訂做來執行,為人生與家人空出更多心思,創造出更美好的回憶。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