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氣切續命,是為了病人,還是家人?

做決定的人,是要扛責任的。這根氣切管是哥哥的心頭刺,他的決定雖然救回母親的命,但母親用這樣的方式續命活著,終究讓他很難接受。哥哥樂觀地認為,只要正面思考,移除氣切管並不難,但事實卻不如醫生說的那麼簡單,陸續安排過三次去醫院拔除氣切管,結果都失敗...

2023-01-10

幫家人選擇安寧療護,卻背上了「不孝」的道德罪名

我不贊成無效醫療,也不支持失能延命,這是資深照顧者親身經歷後最大體認。生命應該是自然的,該來的時候來,該走的時候走,不必強求。父親癌末時身體承受巨大病痛,當時子女各自成家,僅剩母親一人硬拚面對...

2023-01-09

照顧者也該被照顧/罕病女兒在21歲離去,竟是我悲傷的開始...

生病不是老人的專利。年輕力壯時都不認為這是問題,覺得這些都離我很遠,但天有不測風雲,意外正是因為發生在意料之外,沒有人能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2023-01-08

不逃跑的陪伴/父母一雙、出事一對,手足只出張嘴,他沮喪得一夜白了頭...

一位朋友的父母教職退休,八十幾歲的老夫妻彼此相伴,有自己的房子和社交圈,子女很放心讓他們彼此相互陪伴生活,偶然發現老先生經常摔得鼻青臉腫,深怕他們在家發生意外,於是就在家裡裝上監視器,方便隨時監看父母的居家狀況,沒想到意外發現,老爸爸不是摔傷,而是被老媽媽毆打。

2023-01-06

不逃跑的陪伴/楊月娥:當女兒要申請重大傷病卡時,我站在櫃台止不住淚水…

大女兒菱菱從出生就考驗不斷,自幼夜啼、瘦弱、體虛、胃口不佳卻又活力旺盛,身高、體重與同年齡的小孩差距頗大,尋訪名醫後確認無特殊疾病,但卻是非常顯性的成長遲緩。因為成長曲線超級低標,入學後多次被學校通知女兒營養不良,並要求父母莫輕忽,一定要帶孩子就醫,殊不知她已經看過多少醫生,做過許多檢查...

2023-01-05

成為照顧者非我自願, 資深媒體人楊月娥:「我不是孝順,只是沒有逃!」

成為資深照顧者非我自願,當大家都稱讚我很孝順時,其實我想說:「我並不是孝女,我只是沒有逃。」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公公意外中風,呼吸照護五年;母親意外發燒,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臥病七年;十七歲的小女兒意外罹患血癌,住院治療八個月後痊癒;正值壯年的妹妹意外中風,努力復健獲得重生。

2023-01-04

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憂鬱症是心的感冒,但不會產生免疫力

經過一年的治療,醫師說瑞玄的藥量可以減半,有一種努力就一定會有好成績的感覺,但不能因為狀況好轉就隨意斷藥或疏忽治療。在治療憂鬱症時,一個階段的終結一定要與專家商議後決定,這是我透過經驗領悟到的事。

2022-12-17

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孩子有說不出口的委屈 身為母親的我當時並不理解...

二十四歲的瑞玄幸福與否不是他人可以定義的,不!就算是問她本人「瑞玄,你幸福嗎?」她大致上也是會說「每個時候都不太一樣」。但身為媽媽的我想說的是,瑞玄的人生始於平均以上的生活環境,首先是她健康地出生,加上身為兩邊家族的第一個孩子,理所當然地擁有祖父母的疼愛,父母更是提供衣食無缺的環境...

2022-12-16

沒關係,原本人生就是不斷地失敗,和我說說你的悲傷...

「我就是不喜歡去學校,雖然想上大學,但不知道念大學要做什麼。還有國高中時媽媽太過於壓迫,上了大學,我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去過。」現在的瑞玄,講到這些都會笑,不是因為日夜顛倒而無法去上學,而是因為不想去上學才日夜顛倒,當然這些話都難以相信,但瑞玄討厭學校、也討厭念書,大一的整個學年很乾脆地沒有拿到半個學分。

2022-12-15

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不是戰勝憂鬱症,而是承受憂鬱症

她們的故事,是從女兒站在十樓高的陽台邊時開始。青少年時期就受憂鬱症所困的女兒瑞玄,在某次嘗試自殺、被父母發現之後,住進了精神病院。陪伴她住院的媽媽,每天用手機寫下女兒的故事,並傳訊息給自己,記錄下她們有時說話、有時不說話,有時波濤洶湧、有時平靜安然的抗病生活。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