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雨量愈大「新冠確診數」愈多 ! 重症醫籲雨季千萬別做這「2件事」

愈寒冷的天氣愈容易使宿主的免疫力減弱,使感染病毒的機率上升。 圖/潮健康
愈寒冷的天氣愈容易使宿主的免疫力減弱,使感染病毒的機率上升。 圖/潮健康

連日降雨造成病毒傳播率增加? 研究表明:雨量愈大「確診數愈多」

近日適逢梅雨季 節,連日降雨恐使新冠病毒擴散速度上升?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此前英國研究透過「類鼻疽桿菌」實驗,得知降雨時該類細菌容易透過空氣造成「氣融膠感染」,對人類肺部形成嚴重影響。研究表明,細菌傳播與氣溫、土壤溫度、雨量大小息息相關;發現土壤溫度落在約30°C,病毒傳播率將達到高峰。

另外,在新冠肺炎 肆虐前,美國一針對流感病毒傳播的研究表明,在18-21°C的情況下,若濕度相當於每立方公尺有13-14克的水量,會增加流感病毒的傳播率;進一步證實雨量和病毒傳播的關聯性。

至於下雨與新冠病毒傳播是否有關聯性?黃軒醫師透過《Science Direct》刊載研究表示,全球降雨量與新冠肺炎病例,確實呈現出「正相關」趨勢。研究發現,平均每日若增加1英吋(約3.71公分)的降雨,則確診者每日上升約56.01例,該關聯性在熱帶雨林國家(如馬來西亞、巴西)呈現更高的趨勢。

研究亦指出,某地區的平均氣溫與新冠病例呈現負相關,愈寒冷的天氣愈容易使宿主的免疫力減弱,使感染病毒的機率上升。不過,降雨量大小與新冠肺炎死亡率未呈現相關性;病例數造成的實質影響亦未有定論,民眾實是無須過於擔憂。

美國一針對流感病毒傳播的研究表明,在18-21°C的情況下,若濕度相當於每立方公...
美國一針對流感病毒傳播的研究表明,在18-21°C的情況下,若濕度相當於每立方公尺有13-14克的水量,會增加流感病毒的傳播率。 圖/潮健康

南北半球病毒傳播條件不同? 澳洲研究曝:濕度愈低確診數反而增加

刊登於《Wiley Online Library》的實驗則揭示了與上述研究相反的結果。研究團隊於2020年1月至3月記錄澳洲南威爾斯州的新冠病例人數,發現相對濕度與病例數呈現負相關的趨勢:上午9點的相對濕度降低1%,可能使新冠病例數增加6.11%;而溫度高低則與病例數無關。

黃軒醫師表示,個人的居住所在地、居住地區、氣候變化,地理條件等因素,皆可能影響該地的雨量、濕度與溫度。新冠病毒的傳播行為模式,也以不盡相同的速度擴散。因氣候變因遠大於人為影響,因此仍需要更多研究定調氣候與病毒間的關係。

水氣會使吸氣、吐氣的動作變得困難,因此並不建議在疫情嚴峻期間戴著口罩運動或淋雨。...
水氣會使吸氣、吐氣的動作變得困難,因此並不建議在疫情嚴峻期間戴著口罩運動或淋雨。 圖/潮健康

雨季期間避免出門閒晃運動! 口罩浸濕防護力更差、呼吸更困難

黃軒醫師進一步說明,雨季期間口罩更容易因為雨水而沾濕。此前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即發布指南表明,運動或天候因素使口罩浸濕,可能導致口罩的防護力更差、病毒更容易隨著水氣進入口鼻當中。另外,水氣會使吸氣、吐氣的動作變得困難,因此並不建議在疫情嚴峻期間戴著口罩運動或淋雨。

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在雨季期間應隨身準備2-3個多餘的口罩;浸濕時隨時更換,返家時立即更換隨身衣物,避免感染病毒的風險增加。縱然目前的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出門等措施仍得維持,可減少同住人的染疫風險,並減輕醫療從業人員的負擔。

資料來源:《雨天細菌和COVID19病毒》-黃 軒 醫師Association between climate variables and glob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The role of climate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本文轉載自《潮健康》

更多新聞報導

經驗分享 新冠肺炎 梅雨季 氣融膠傳播

潮健康

潮流是種態度,維持健康的觀念永遠不會過時。潮健康新媒體創立於2021年,擁有年輕、專業採編製作團隊,致力為華人都會男女打造一個擁抱潮流、享受健康的新媒體視野。隨時追蹤《潮健康》,開啟健康生活的時尚旅程。

不是說了「對不起」對方就該接受! 這樣說更能表達歉意

只要三步驟「接觸者隔離證明」 線上申請正式上線!

延伸閱讀

退休後反而更恐慌?5點提醒 實現「身心自由」

中高齡就業不難!屏東啟動「銀髮人才服務據點」邁向事業第二春

白衣天使退而不休,返鄉當居家照顧者的靠山

6旬爬百岳、騎單車「把握這黃金10年讓我體能比40歲更好!」

相關文章

你走的是地獄入口?大型車駕駛驚爆:「這4個位置」我真的完全看不到

離婚後「住前夫房照顧孩子」有錯?前妻拒絕搬走還打官司,法院判還房給租金理由曝光

不是開玩笑!2000萬「這樣」被騙光:只得到2箱又醜又沒質感的茶壺

45歲以上求職期恐超過半年!別等資遣當天才想「未來怎麼辦」3步驟提早布局後路

月薪16萬上班族「只養寵物不敢生小孩」全台37萬雙貸族未來在哪?

25年資深律師陳業鑫 教戰「6招職場防身術」

熱門文章

60歲前存滿2千萬,可原地退休?小資夫妻靠4策略「永遠有錢花」

發霉切掉就好?錯!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易藏4大食物裡,別中了保存不當習慣

退休不用愁!600萬打造「雙現金流」年領40萬活到老:努力花錢就夠了

後悔沒早知道!蒜頭「叮10秒」外皮自動掉,微波爐去蒜頭皮超好用

udn討論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