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至愛的人不得不的別離,永遠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是若能抓緊機會學習面對失去和和解,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課,讓我們能帶著祝福往前,面對未來。執業「癌症照護」20年的臨床心理師林維君,將那些發生在病床邊獨一無二的故事,彙整成書《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她深有感觸,除了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其實可以利用寶貴的時間,做些什麼,讓別離更有愛、更無憾。
不過,直面地處理疾病和死亡,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敞開心情,有長輩避談,也有老人家想講,可是子女不願意聽;林維君表示,她最常遇到的是病人很想表達,但是家屬不願接受,例如老人家在病床會說「我不要插管急救」,可是子女卻因為滿滿地捨不得,會說「你說這個要做什麼?要死了還說這些..(台語)」,她指出,如以上對話,南部人的草根性風格在這時候體現出來,言語直接且驚慌失措。
死神是不等人的 但家人避談怎麼辦?
林維君表示,在醫院現場看過許多真實場景是「死神是不等人的」,不論逃避還是拖到最後一刻,就是會碰上生命要到最後關頭的時候。
「呼吸器插了、葉克膜上了,但急救下病人就是沒有起色,家屬很猶豫該如何決策,一個是未來長照的經濟負擔大,二是沒有人力可以照顧」,這是臨床很常碰到的情況,醫生當下有時會提出,看看要不要讓病人善終 ,因為很可能接下來都要長期插管住呼吸病房,不然就是變成植物人,醫護絕不會勉強家屬或病人一定要談或接受這件事,只是,家屬往往陷入決定的困境:
「平常爸爸對於死亡話題很忌諱,他沒有交代我們.. 」沒有人敢主張所做的決定就是病人本人的意願。

林維君看到家屬的糾結,當下曾詢問家屬,「老爸以前的生活型態?」,子女回答,「爸爸根本平常都在家裡待不住,每天都往外跑!」她聽了回應「如果這時候爸爸坐在這裡跟我們一起討論,他知道他未來要一輩子躺在那裡、大小便都要人家這樣處理,你覺得他要臥床被照顧的生活方式嗎?」
她繼續說,「我才剛剛認識你爸爸,你是認識他幾十年的人,很了解他,所以你可以幫他把想講的話講出來,你是他的代言人。」子女這時候才恍然明白,放下糾結,有力量思索如何決議。
林維君表示,我們在談臨終急救或是要不要拔管,家屬很常都會陷入為難,就是好像自己代替本人做生死意願的決定。不過,即使家人平時討厭談死亡,卻一定有種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那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依照我們對他深刻的了解,去看看會不會是他願意承受的。」

即使病痛摧殘 但可以帶著祝福前進
身為安寧專業、癌症照護心理師,在醫療現場看見家庭中有什麼樣難受的心情、被堵住了,會協助他們梳理,林維君說,其實心理師是個醫護團隊的小螺絲釘,不是「療心」的專家能解決所有問題,家屬們比我更知道病人想要的是什麼。
通常,在病人的生理狀況滿足,也就是在身體稍微舒坦的狀況下,心理師才有機會從另一個視角引導去深談,「如果我的身體有限,那我還想要做些什麼?又不能做些什麼?」因為,這些是深藏在個人裡面的核心信念和價值觀,而家屬也可以幫忙病人發現和看見。
當病情加重,再怎麼抗拒死亡也是終會到來,林維君鼓勵急病的家屬即使很著急,「當家人臨終病苦,不要一心想著他快死了」我們要想的是「他(至親)還活著,讓我們在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怎麼幫他看見擁有的一切、哪些值得珍惜,以及有哪些未來可能有的遺憾去完成。」

如何在生命關頭前好好道別,讓病榻前的人能及時把握時間完成想完成的,也讓幫助活著的人也活好,有機會好好說再見,也許可以看成是病床前的至愛、逝者帶給我們的生命禮物,面對生命更珍惜,把悲傷轉化成繼續前進的翅膀。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