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婚、一個人的風景也是日常,SOLO女子的新生活地圖想像!獨自變老也能自在不孤獨,共同前行的安心生活指南,從此擺脫焦慮,擁抱獨身精彩。《SOLO女子圖鑑》精彩試閱:
變成老奶奶後也能互相照顧 嗎?
半開玩笑的話語中,有一半的真心在想著,我不想經歷全然依靠別人過活的日子。當人獨自老去,支撐著我們的是人際關係 。雖然大家偏好的關係密度和距離各不相同,但沒有人能獨自一人好好老去,也沒有必要獨自老去。
前面我們介紹了一起變老的全州不婚女性 共同體「非飛」,她們建立的是鬆散的關係,二○二二年非飛為了更具體地想像和應對老年生活 ,成立了女性居住的共同體「非飛社會合作社」。
對於非飛推動女性老人共同體住宅,我感到有些意外。非飛成員已經住在同一棟公寓,互為鄰居,她們就像里民活動中心一樣透過空間非飛一直有所連結。獨立性與聯繫兩種需求都可以在這裡獲得滿足,在我看來這已經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了,為什麼非得建立一起生活的共同體呢?
從現實角度來看,非飛會員們目前聚居的租賃公寓,居住期限是五十年。也就是說,她們在該公寓生活已經快二十年了,因此目前四、五十歲的非飛會員到了七、八十歲就要尋找新的居住地。
摩乙解釋道:「主要的心境是覺得應該在我們能策畫、能行動時開始做準備,要是以後對女性老人的認同感大於不婚女性的話,不知道我們會有什麼變化。」
「空間非飛具有里民活動中心的作用,大家聚居在附近、一起活動,這種生活方式持續到中年為止都是可能的。不過,如果我們年紀大了,空間非飛變得很難經營的話那會怎麼樣呢?以不婚的狀態變老會是怎樣的體驗呢?
如果到目前為止的生活方式,在老年時不可能實現該怎麼辦呢?考慮到這些,我想到了老人共同體住宅。這個想像並不是以家庭的概念共同生活,並接受看護,而是打造一個物理空間與人際網絡,讓人即便老了自己也能好好生活,打造一個可以挑戰某種事物的基地。」
編輯推薦》單身老後不孤單!揪朋友打造「共老」生活圈 相伴到老:https://reurl.cc/geWZq7
●承擔彼此活下去的老年
非飛已經在二○一九年探訪了英國倫敦的「新天地」( New Ground)、法國巴黎的「芭芭雅嘉之家」(Maison des Babayagas)等女性老人共同生活的社會住宅,並進行研究,逐漸積累了相關知識。
「在進行海外研究時,我認為最理想的模式是由英國『年長女性的共同住居』(Older Women's Co-Housing)社群所設立的住宅—新天地。不論有無婚姻經驗與兒女,這裡是五十歲以上女性單人戶入住的共同體住宅。
雖然只有二十五戶,卻有二十七個小聚會,聚會非常活躍,但幾乎沒有讓所有居民聚在一起的活動。這裡的優點是雖共同生活卻不會集體行動。企畫和籌備這個空間的人有六人,光準備就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據說她們之中實際在二○一六年就入住的人只有一人。我們也覺得應該在更老之前早點開始。」(摩乙)
不婚女性們重視獨立性,她們以這種方式生活了很久,但老年時,她們也跟所有人一樣,不可避免地需要他人的幫助。
摩乙表示:「老年以何種形式照顧最為合適,這應該互相討論並找出結論,但首先應該以不同於照顧父母的型態,以能夠自我照顧和互相照顧的型態為前提。」
●彼此照顧的「鹿頸香社區」
雖然非飛所夢想的畫面與實際模樣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卻有一群老年女性,她們已經互相承擔,組成共同體一起生活。
二○○九年,沈在植偶然透過旅行結識的朋友介紹,買了一塊地來蓋房子,並和自己的五十年知己李慧玉( 이혜옥 )共同生活。幾年後她們又在村裡結交到朋友李京玉( 이경옥 ),之後李京玉也加入,三人開始一起生活。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經常會幻想老後的田園生活,但馬上放棄的決定性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家附近沒有醫院。沈在植表示:「實際生活過後,就會發現那只不過是無謂的恐懼。」
「來到這裡之後,我和李京玉的鼻炎問題就消失了,因為空氣好,又常常運動。在城市裡,我們每個月去兩三次醫院,而在這裡,大概一年才去兩三次吧?首先,附近有衛生所,大醫院離這裡需要三十到四十分鐘,其實花的時間跟首爾也一樣啊,醫院遠一點也不會感到不方便。」
李慧玉說:「三人一起生活,多虧了彼此的照顧,我們建立起了明確的信任。」相互照顧並非什麼了不起的事,只是一起準備健康的飲食、一起照顧日常起居、一起擔心困難的事情,但相互照顧所創造出的日常差異非常大。在共同生活前曾努力抗癌過的李京玉表示,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差異。
一輩子過著不同生活的人要共同生活並不容易。沈在植說:「當我們還是朋友時,我以為彼此已經很熟了,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後發現,一百件事中有九十九件的意見是不一樣的。」
「即便告訴對方自己看了不順眼,兩人也只會打起來而已,怎麼可能去贏過對方呢?雖然不曉得忍耐和放棄的分別,但這個年紀一個人生活又有什麼好呢?三人一起住還是比一個人住好,所以就讓事情過去吧。只要不去在意朋友與我的不同之處就行了,只要不在乎就不會爭吵。」
●鄰里的相互照顧
從二○一四年開始,原本和村民們邊喝咖啡邊聊天的聚會逐漸發展成社團聚會,二○一五年把菜園改為草坪後,家裡的院子就成了村裡的遊樂場了。
「大家會以為鄉下的孩子們應該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們只是去學校和補習班而已,孩子們能聚在一起的空間太小了,所以我就讓他們來這裡玩。孩子是我們的小小朋友,他們會玩到晚上媽媽來接他們為止,希望這個村子能夠成為讓大家一起帶著孩子們搬來的地方。」(沈在植)
今後會怎麼樣呢?當被問到有什麼計畫時,三人搖搖手表示她們對未來沒有任何想像和計畫。
「我們現在七十歲了,明天都可能會死掉,還要計畫什麼呢?工作時寫的報告也不會百分之百執行啊,我們也是一樣,這個院子一開始是菜園,現在變成草坪了,大家就在這裡玩耍。明天會變怎樣也不知道,我們真的沒有計畫,只有『試一次吧』這類當下的願望。
對於來這裡玩的孩子們,我也不抱什麼期待,只要他們長大後記得,以前農村的三個奶奶對我們很好,我們也要好好對待別人,這樣就可以了。我們就是因為好玩才這樣做,想到什麼就去嘗試,能做就做,僅此而已。」(沈在植)
她們搬來時原本只有十八戶的村子現在變成了三十戶。雖然她們保守地表示:「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影響。」但從她們居住的朱綠里三號區的戶數增加量來看,她們引起的照顧良性循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她們在村裡一起變老,相互照顧的風氣也在村中穩固的照顧基地裡成長著。
本文摘自《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2024/09/26今周刊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