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吵架更怕「沉默」最傷害對方與自己的婚姻殺手!

有時關係中的破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說什麼。 圖/freepik

有時關係中的破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說什麼。 圖/freepik

在「認知治療之父」亞倫.貝克的《只有愛永遠不夠》一書中有這樣的例子:

肯和瑪喬麗都忙於自己的事業(男方是保險業務員,女方是公關公司的祕書),因此,他們決定要花更多時間相處

某個週六,瑪喬麗告訴肯她計畫下午去逛街採買,肯想要與瑪喬麗更親近,所以立刻決定要陪她一起去。

瑪喬麗在經過特別心煩的一天後(審查一間大型公司的帳目),將肯的好意解釋為一種打擾(她心想:「他從來不讓我做自己的事」),不過她沒有告訴肯她的想法,只是在整趟採買過程中都不說話。

肯將她的沉默解釋為她不在乎他的陪伴,所以他開始對她生氣,面對他的怒氣,瑪喬麗則表現得更加退縮。

這個情況的事實,其實為:

(1) 瑪喬麗的確希望與肯有更多時間相處,但是她想要獨自購物,放鬆心情;

(2) 她沒有和肯溝通 這一點;

(3) 她將他的主動解釋錯誤,視為他對她自由的一種干涉;

(4) 肯將她的退縮誤解為,她不喜歡自己陪伴的一種表示。關係 中的惡性循環就是這麼容易,原本出於愛彼此的好意,在一陣扭曲中成為羈絆或推開的敵意.

有時候關係中的破壞性並不是來自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說什麼,也並不是來自於你沒說出對方想聽的話,而是你沒有好好表達自己。

持續在關係中經歷挫敗的人,有時候本身就容易有錯誤的OS,有時甚至是對方解釋不是這樣,還非常堅持自己的OS,堅持定罪對方,所以自己關係的挫敗,也會引發對方深層的挫敗,惡性循環始終難以破除。

在例子當中,當瑪喬麗可以好好表達需求並感謝肯樂意陪伴,當肯可以詢問瑪喬麗是否想要獨處(雖然這需要有點讀心術跟細緻地觀察),關係中其中一方有不一樣的回應,惡性循環也不用發生了。

本文轉載自《愛心理》,原文為:有時關係中的破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沒」說什麼

延伸閱讀

第29屆全國世代家庭孝親表揚活動開跑!一起說出心中的愛

從婚姻溺水到轉大人 何如芸:離婚是給自己50歲的禮物

進入人生下半場,配偶外遇離不離?過來人:如果沒有放棄,我不會看到世界那麼美

「笑」一下吧!最天然的百憂解,減緩退化、釋放壓力還能抗憂鬱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