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與數不清的人結緣,但是唯有老同學最可以跨越時間的阻隔,即使數十年未見,在重逢時依然能夠迅速地親熱起來。因為不是功利之交,老同學相聚純粹是為了延續老情誼,找樂子,因此也是適合一起吃飯的人。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認識的同學相當多,但是最像家人的,應該要算是中學的同學了。各個不同的求學階段代表著我們成長的不同時期,兒童階段依賴父母,世界很小;大學階段心性發展已經成熟,已算是社會化的開始,不再單純;只有在中學的青春期階段,是我們最重視朋友,花最多的時間跟朋友在一起的時期。
尤其是高中的後青春期,這是我們既熱情單純,又魯莽好動的階段,王維曾云:「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我們跟高中認識的朋友,不知一起幹過多少傻事,也因此跟他們感情最深。
把老同學找回來近年已成為橘世代的集體流行了。這批人出生於戰後嬰兒潮,如今都已年過五十,他們的人生正進入秋收期,由於他們享受過經濟成長帶來的豐厚果實,他們的第二人生也可以過得像楓葉那般的燦爛。
比起上一代,他們更捨得吃穿,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尤其在進入熟齡之後,已退休或等待退休的人都有錢有閒。吃喝玩樂需要有伴,退休之後也是最適合與朋友交往的時候,但交新朋友太慢,因缺乏共同的生活記憶做基礎,這時老同學自然就變成最佳選擇了。
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透過LINE 或者臉書把年久失聯的老同學找回來並非難事。拿我自己來說,手上就有包括小學、高中、大學、研究所等不同時期同學組成的群組,開始的時候還挺令人興奮,互動頻繁,等過了一陣子,群組內加入的人太多,不止同班甚至同屆的人都來了,動輒數十人,好不熱鬧。
只不過這樣一來,反而形成負擔,每天LINE 叮叮咚咚地提醒你又有新的貼文,不是長輩圖問安,就是跟政治、養身相關的連結,不堪其擾,我只有以退出或關閉提醒來回應。
我覺得老同學還是比較適合在我們習慣的實體場域中互動,既然許多同學的下落都有了,不妨在其中找幾位合得來的組個飯友團,因為老同學其實也是很適合在一起共餐的飯友。
人年紀大了,外食的機會也多了,有的主婦是因為做了一輩子的飯,乏了,過去做給孩子吃有動力,現在只做給另一半吃,就開始變得越簡單越好。此外,也有像我這樣獨居的,因為是一個人吃,就更懶得做了。
台灣應該是全球對獨食者最友善的國家了,不但買便當非常方便,便利商店也隨處可見,如果不想吃便當,大街小巷到處是小吃跟自助餐店。然而,吃飯不只是為了果腹,也是人生重要的樂趣之一,共食會比獨食帶來更多的快樂。
有人共食好處多多,首先,菜就可以多點一些,增加用餐時的選擇,減少獨食時的單調;第二,透過分食的共享行為,建立溝通的管道,也增加彼此的凝聚力;第三,即使不分食,共桌吃飯有人可以說說話,或談心解悶或增廣見聞,也比較開胃;第四,如果在餐廳裡,不必覺得形單影隻,加深孤寂感;第五,對於不善於言談的人來說,大家正在吃的食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話題,由這裡切入,有如討論氣候,自然而安全。
實際上,朋友之間友誼的維繫,經常就是透過約吃飯,沒有什麼功利目的,純粹是為了聯絡感情。英國人也常會跟朋友說「Let's do lunch.」(一起吃午餐)。
好的飯友不能話不投機,如果談話時必須小心翼翼,有許多禁忌,或者不能踩的地雷,那一定吃得不消化;好的飯友在食物上也不能太挑剔,如果在飲食的選擇上跟你距離太遠,那光是決定在哪裡用餐可能就要花上許多時間;好的飯友還要夠熟,熟到相處起來夠輕鬆自在,不必在乎形象問題。
老同學是好飯友的最佳候選人,不管現在是什麼身分,擁有什麼社會頭銜,在老同學面前,立刻可以回復到年少時那個不成熟尚未社會化的自我,當年彼此沒有距離的互動方式,似乎可以不受時光的阻礙,立刻還原。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在一種很輕鬆也很自在的氣氛下用餐,除了食物本身,透過無差別待遇的互虧與玩笑,屬於青春期的歡樂又被帶回到已邁入初老階段的我輩中,已經逐漸喪失味覺的感官,也好似乾涸已久的枯井,突然等到了豐沛的甘霖。
雖然身型已變樣,體能也衰退了,但是看見年輕時的老友,能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遺憾,立即恢復年少時的活力。例如,我會跟同學為了爭食一塊兩人都愛吃的法國千層派,而比賽誰的動作快,或者不服輸地較量誰的酒量比較好……,這些在晚輩眼中可能會顯得幼稚的行為,卻能讓我們剎那間又年輕起來。
跟老同學相聚不缺話題,因為曾經擁有一段共同的生活記憶,重複了無數次的內容,無論是年輕時一起做過的糗事,或是老師給過的懲罰,都仍然可以引起大家的談興。只要這不是唯一的話題,總有絕佳的暖場功能。
老同學之間談話也比較不忌諱,身體的隱疾或是私密的家務事,好像都可以攤在陽光下分享。我有一個同學是著名的骨科醫生,人年紀大了總有些筋骨方面的毛病,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是他的病人,每次聚會也都無可避免地會聊到健康方面的話題,所以我們的飯友會也經常被他戲稱為病友會。
在餐廳聚餐 之外,老同學也很適合舉辦百樂餐(Potluck)派對。這個源自於美國的家常聚餐方式,由主人提供場地跟準備餐具,參加的客人各自帶一道菜或者是甜點、飲料,這樣大家同時間可以嚐到許多美味,卻又不會太累。
在妻子過世後,我利用她留下來的南村落場地舉辦過無數次的百樂餐,當初為了推廣飲食文化以及舉辦演講活動,在宛若餐廳的空間中有一個開放式的大廚房,現在這裡已經轉型為我的客餐廳,也是我跟朋友、學生們聚會的地方,我又稱之為私沙龍,這裡當然也就成為開同學會的現成場所。
在這裡開同學會好似回到學校上烹飪課,同學們圍著大大的中島一邊備菜一邊聊天,有一種親切的家常感。班上同學雖然不是每個都會做菜,但是總會設法做點貢獻,有人帶酒,有人準備水果,有人買法式糕點,總之十幾個人的聚會,每次都會很豐盛地擺滿一桌,好似過節一般。
雖然是同學,但熟稔程度有如家人,卻又比家人間的友誼更深,一起吃飯就要圖個輕鬆自在,所以要找好飯友,沒有比老同學更合適的了。
本文摘自《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天下雜誌2021/03/31出版。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