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人與人的交流,從實體轉為線上,對許多長者就像斷了鏈,憂鬱、焦慮、孤獨感大增,身心每況愈下,對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社會,是一項重大警訊。
專家建議替長者安排替代性活動,或以數位設備協助他們與親友交流,增加疫情中的安定感。
印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疫情下八成六的長者會明顯情緒低落,八成三的長者難以找到生活意義。
台中市前副市長、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主席林依瑩透露,一位達觀部落八十二歲長輩,平常身體狀況雖不好,但可自我行走、到共生基地參加活動,但疫情下無法外出後,身體明顯變差,過幾天就住進加護病房走了。
林依瑩說,最近長照群組內回報長者睡不好、這裡痛、那裡痛的訊息,較以往更頻繁。
研究老人福利與照護的輔大社工系助理教授王潔媛說,很多長者的規律生活被打亂,不能像以前定時起床爬山、運動、搭遊覽車出遊,慢性病更嚴重後,造成人際孤立感與無用感。
「長輩需要延續生活的一致性與穩定性,若不確定性太高,他們會很害怕,加上長者的脆弱性與不可逆性高,少了實體社交活動與人際連結,可能一退化就失智了。」
宜蘭縣礁溪鄉德陽社區的藝術家姚玟設計「美學防疫 盒」,讓長者在家手作就是一種方式。
王潔媛建議長輩的同住家人,可陪他們做簡單運動,或每天「專注地」陪長輩聊天。
林依瑩則說,政府可透過電視或廣播開設直播節目,讓長者call-in唱歌,「政府得思考,居家防疫若成生活常態,如何關心長者身心健康就成重要課題。」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