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每天走8,000步比10,000步更健康!這「4大健康效益」必知:驚人效果曝光

沒時間運動嗎?每日走8000步就好了。 圖/思思醫師
沒時間運動嗎?每日走8000步就好了。 圖/思思醫師

現代生活非常的繁忙,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一個禮拜運動 三次,如果你真的沒有時間運動,我會建議每日至少走到8000步,這是我對我的患者的要求。走路 是非常好的運動,雖然強度很低會讓人懷疑它的效果,但事實證明「走路」本身不僅會燃燒脂肪、降低血糖、穩定胰島素,走路還是一種不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運動,對於有睡眠障礙、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多囊的患者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但為什麼我選擇8000步這個數字,而不是10000步這個整數呢?我用以下的文獻來告訴你。

2019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期刊》的一篇研究,研究追蹤了16,741名平均年齡72歲的女性(隨訪約4.3年)。結果發現,每日行走約4400步的組別相較於僅走2700步者,死亡率風險降低約41%。隨著步數增加,死亡風險持續下降,在約7500步/天左右趨於平緩。該研究強調,對於高齡女性,每日走到7500–8000步左右即已獲得最大生存益處。

2022年刊登在《Lancet Public Health》的文獻,分析彙整了15個國際研究,共47,471名成人。結果顯示,每日步數愈多,全因死亡風險愈低;但此關係因年齡而異。對60歲及以上的長者而言,隨著步數增加死亡風險持續下降,到約6000–8000步/天時趨於平台期(再增加步數,死亡風險下降幅度明顯減小)。相較之下,對60歲以下的成人,死亡風險下降的拐點在約8000–10000步/天左右。這說明年長者其實不需達到傳統的一萬步目標,在6000–8000步即已獲得大部分健康 益處;而年輕族群則可從更高的步數中持續受益(所以如果你是年輕人,你想要走到10000步也是非常建議的)。

編輯推薦》每天走1萬步真健康?73歲翁照大腸鏡發現「4公分瘜肉」延誤恐致癌:https://reurl.cc/4L9rvV

接著我們來看步數和心血管 風險的關係,2025年《BMC Public Health》研究針對1629名高血壓患者子群進行長期追蹤。結果發現,對於高血壓族群,每日步數與死亡風險呈明顯的非線性關係:全因死亡風險隨步數增加而降低,在約8250步/天時達到最低並趨於平穩,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則在約9700步/天時達平台期。超過此步數範圍,額外的益處有限。研究結論指出,即使對有慢性病(高血壓)的人群而言,中等水平(約8000步左右)的日行步數已帶來顯著的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

最後,我們來看看步數和糖尿病 的關係。2020年刊登在《BMC Public Health》的瑞典前瞻性研究納入了3055名70歲長者,平均隨訪2.6年,期間有81人新診斷糖尿病。分析顯示,每日步數越多,糖尿病發病風險越低,且關係呈非線性。從零增加到約6000步/天時,糖尿病風險迅速下降;繼續增加步數,風險以較緩速度下降,至約8000步/天時趨於平穩。統計上發現 每日約4500步是區分高低風險的門檻:達到4500步及以上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不足4500步者低59%。研究結論指出,最大健康收益其實在相對較低的步數就出現,且遠低於傳統的一萬步門檻,適度增加日常步行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

綜上所述,多項科學研究證實「每天約8000步」是一個具有實證支持的活動量目標。總體來看,在6000 ~ 10000步/天的區間內健康益處最為明顯——達到該步數範圍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而超過此範圍後邊際效益漸趨減少。尤其對老年人,所需的門檻更低,而中壯年族群則可從更高步數中持續獲利,在8000步甚至一萬步左右才達到趨勢平緩。每日8000步左右的步行量落在科學證據支持的有益區間內,難度適中且足以帶來健康改善。這一目標我認為適用於廣泛人群,不只是為了減重,對提升心血管代謝健康和降低死亡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或許8000步你還是覺得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即使你是普通的上班族,一整天到下班時的活動量通常也有4000至5000步,所以8000步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你要做的是,下班時看一下身上的計步器或是智慧手錶,看看還缺少幾步,找個公園或是操場,通常這個目標就可以輕鬆達到。我不建議看手機計算的步數,因為手機不是隨時都會戴在身上,很有可能會低估正確的數字。

本文轉載自《思思醫師》,原文為:沒時間運動嗎?每日走8000步就好了

🍊點我加入橘世代FB粉專,一起展開人生新風景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更多新聞報導

走路 運動 心血管 健康 糖尿病

BBC報導豬油比植物油營養、名列健康食品TOP8?營養師一篇破解迷思

當印尼看護成為「我的女兒」,23歲安娜的「反差萌」:超勤勞、愛整潔,廚藝還征服挑嘴媽

延伸閱讀

出國買免稅品注意!忽略1件事「9成戰利品全充公」2025入境台灣申報須知

財神偷偷給你暗示!這5前兆是你「財運大爆發」的起點

「7原因」害女生容易罹癌!醫揭抗癌關鍵:疫苗+篩檢揪出超惡癌症

下半年去哪裡旅行?從4個行動開始規劃你的「夢幻旅程」

相關文章

頭痛、耳鳴竟是「耳朵關節炎」害的!醫揭4大症狀:當心影響聽力

你喝的水是「腎臟殺手」?10大傷腎習慣:千萬不要做

上班族注意!開車、久坐是腰痛元凶,用靠墊緩解疼痛有效嗎?

爸媽注意!新生兒腸病毒「致命率飆高」已奪走5條命,醫揭:「這5習慣」要小心

台灣5萬人死於癌症!癌王排行出爐:「這2癌」不減反增要小心

記性變差有救了!每天5分鐘輕按「這一處」排毒健腦:80歲以上也有效

熱門文章

50歲搬進退休宅,10年後退休金全賠光?房仲不敢告訴你的3件事

記性變差有救了!每天5分鐘輕按「這一處」排毒健腦:80歲以上也有效

你吃的不是高麗菜,是蟲卵!「這層」一定要洗:洗掉90%以上殘留物

偏心母「財產傳男不傳女」,女兒顧病母卻分不到?律師揭繼承真相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