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梅雨季來臨濕疹發作,頭昏又腹瀉?中醫建議「這樣做」減輕身體負擔

梅雨季時容易有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舌苔白厚、大便黏、腹脹腹瀉、下肢水腫、腳氣、白帶、濕疹等症狀。 圖/健康醫療網
梅雨季時容易有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舌苔白厚、大便黏、腹脹腹瀉、下肢水腫、腳氣、白帶、濕疹等症狀。 圖/健康醫療網

春末夏初,由於臺灣、日本與華南地區降雨量豐沛,適逢長江中下游一帶梅子成熟的季節,故稱「梅雨」,潮濕的空氣易使物品發霉 ,因此也稱為「霉雨」。臺灣梅雨季 節則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此時陰雨綿綿、氣溫上升,更顯悶熱,不僅影響生活,還有健康。

梅雨季節以濕邪為主 常見雋泰、腹瀉 等症狀

樂生療養院陳耑至中醫 師說,梅雨季節以濕邪為主,濕邪的特性包括重濁、黏滯、趨下、易傷陽氣。中醫認為肺、脾、腎是體內代謝水液的臟腑,現代人工作生活飲食型態大多為少動久坐、吹冷氣、出汗少、喜冰飲、外食重口味等,導致肺、脾、腎代謝水液的功能不良,氣血運行不暢。

而外部濕邪侵襲人體,體內濕氣 堆積,內外濕交織,因此梅雨季時容易有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舌苔白厚、大便黏、腹脹腹瀉、下肢水腫 、腳氣、白帶、濕疹等症狀。

編輯推薦》除濕機可以開著睡覺?專家曝「5種NG用法」當心發生火災!  :https://reurl.cc/MO01x3

保持規律生活 飲食避免辛辣甜

要改善梅雨季節的身體不適,陳耑至中醫師表示,除了以規律運動、增加血液循環,汗出能排出體內濕氣,改善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等外,飲食方面更應該避免辣、炸、烤和甜食,以減輕腸胃負擔。

排除體內濕氣 飲食+穴位按摩可調理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代謝體內水液,袪除濕氣,則不會舌苔白厚、大便黏、腹脹腹瀉等。陳耑至中醫師解釋,在食療可選用辛香料排除體內濕氣,增加胃口,如生薑、胡椒、咖哩等,或飲用綠豆薏仁湯、紅豆水、玉米鬚茶等都可幫助消水腫、腳氣,但食療仍需視個人體質和症狀嚴重度調整,都不宜過度。

此外,穴位按摩也能增加血循,代謝濕氣,緩解下半身水腫,主要選擇脾經、胃經和腎經的穴位,如三陰交穴、豐隆穴、太谿穴等。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原文為:梅雨季身體不適恐是太濕惹禍 中醫授排濕大法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更多新聞報導

梅雨季 水腫 濕氣 除溼 腹瀉 發霉 穴道按摩 中醫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廣邀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希望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凝聚力量幫助弱勢族群,更期許藉由此媒體發聲,讓愛心遠佈、善盡社會責任。

多人用餐後腹瀉嘔吐!食藥署稽查藏壽司結果曝:21家不合格

夫妻總愛為「錢」爭執?黃越綏:若太計較,那做夫妻比朋友還不如!

延伸閱讀

餘震不斷,感覺整天「人在晃」?中醫授3穴位法緩解驚嚇,助身心安定

失眠頭痛好難受!中醫建議「捏耳朵」:還可抑制食慾、舒緩生理痛

大病一場身體好虛弱!中醫2食譜調理氣血不足,長新冠也適用

四分之一台灣人有鼻過敏困擾!中醫授3穴道緩解鼻塞打噴嚏

相關文章

上班族、學生必看!「吃了變聰明」5種中藥材大公開

常做惡夢竟是健康警訊!研究:帕金森氏症風險恐增5倍

健檢報告「滿江紅」別放棄!49歲男狂瘦14公斤變健康就靠2件事

冬天特別睏、早上起不來?醫分享2妙招趕走瞌睡蟲

發現甲狀腺結節怎麼辦?會致癌嗎?快到這2科就醫檢查

「胡思亂想」害你睡不著!醫推薦4招安心睡好覺

熱門文章

每天走1萬步真健康?73歲翁照大腸鏡發現「4公分瘜肉」延誤恐致癌

2024小雪節氣「3生肖」好運降臨!小雪習俗、開運重點一次看

大型垃圾、家具怎麼丟?一文搞懂!附全台清潔隊資訊懶人包

健檢報告「滿江紅」別放棄!49歲男狂瘦14公斤變健康就靠2件事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