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罐沒力氣、容易跌倒…當心長輩陷入「肌少症」危機!醫師分析3大原因

長輩出現行動變慢,可能沒力氣開罐頭或擰毛巾,恐有肌少症問題。 圖/123RF

長輩出現行動變慢,可能沒力氣開罐頭或擰毛巾,恐有肌少症問題。 圖/123RF

台灣民眾年齡隨醫療、衛生及飲食的改善,逐漸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標準,但卻有愈來愈多長輩出現肌少症 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老年醫學主治醫師詹鼎正表示,肌少症可分為營養不良 及因疾病導致。若長輩自覺或由他人觀察,發現行動變慢、肌肉無力難以轉開瓶蓋及容易跌倒 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評估。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成年人在40歲後,肌肉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則減少10%。其中幫助行走及跑步等運動的大腿肌肌肉量,在40歲後每10年最多下降15%,而70歲後最多會下降40%,出現肌少症(Sarcopenia)症狀。

肌少症不只會導致高齡者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因缺乏刺激及動得少,而提高失智風險。詹鼎正表示,長輩有肌少症,可能會莫名其妙變瘦,或體重不變但因肌肉無力,也出現握力變小及走路變慢的情況。

詹鼎正說,人在變瘦時消耗肌肉的速度比脂肪快,一般懷疑長輩可能有肌少問題,可從長輩指出自己行動變慢,身體缺乏力氣,可能連開罐頭或擰毛巾都須協助判斷。不過,詹鼎正也表示,肌少症是個「果」,通常是其他問題造成肌肉減少。像先前COVID疫情,家中長輩擔心感染不出門,運動量少又或是營養不好,補充小於消耗,都會開啟肌肉變少的惡形循環。

除了動少、吃少造成的肌少症,其他如癌症與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導致。詹鼎正建議,高齡者若有相關症狀,可至高齡醫學科或復健科進行周全的檢查與評估,搭配營養師建議飲食做調整,努力補充蛋白質及重量訓練。一般肌少症經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訓練及追蹤,有機會恢復肌肉量,但絕對無法一蹴可幾。

國健署針對肌力及肌耐力訓練,建議可以爬樓梯、跳繩、抬腿及使用彈力帶等方式增強肌肉力量。若有肌少症的長輩為須長照2.0協助的患者,亦可評估使用ADLs復能照護,由物理治療師協助規畫復健及運動。

至於不少長輩吃素是否較容易得肌少症,詹鼎正表示,重點應在於蛋白質總量攝取,即便吃素也可能從豆類、堅果及燕麥等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而針對其他像是糖尿病患者怕吃多,詹鼎正則說,患者應有足夠營養,千萬不能太挑或吃太少,若有疑慮可向醫師或營養師詢問。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延伸閱讀

登山健行膝蓋好吃力?一「神物」立刻幫膝蓋減壓25%

長時間久坐造成「死臀綜合症」? 醫提4建議增強腿部肌肉力

為什麼更年期少吃還變胖?醫師曝:錯誤減肥反增肌少症、骨鬆機率

吃素者最易忽略的「營養地雷」!營養師:嚴重恐貧血、肌少症上身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