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梅雨季來了!曬衣解方輕鬆學 4種「梅雨病」要小心

2023梅雨季要來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3梅雨季要來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3梅雨季 要來了!是不是感覺最近天氣很不穩定,有時出門明明是豔陽天,下午卻來了一場大雷雨,天氣忽晴忽雨,令人難以捉摸。沒錯,現在已開始進入梅雨季節,但你知道為什麼會叫做梅雨季嗎?又有什麼該注意的事情?本篇將告訴你,梅雨的由來、梅雨季的時間、梅雨季的曬衣小撇步,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的4種「梅雨病」,看完讓你長知識!

什麼是梅雨?

根據《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文章指出,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在中國江南梅子成熟之際,總會碰上好幾個禮拜的間歇性對流雨,且忽晴忽雨,非常不穩定。因為這樣的天氣多發生在黃梅成熟時,所以又稱為「梅雨」。

為什麼會有梅雨?

每年春夏交替之際,在臺灣和中國的華南、長江中下游一帶,來自西伯利亞的冷氣團和來自太平洋海面的暖氣團在此角力,互不相讓的兩個氣團會形成一道對峙的滯留鋒面,這時被鋒面籠罩的地區也就開始進入梅雨季的忽晴忽雨。

梅雨季發生時間?

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5、6月是臺灣的梅雨季節,而以氣候平均而言,以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降雨機率較大,也是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為臺灣一年提供約30%的降雨量。

梅雨季節三注意

第一、【外出要注意】

梅雨季時因為易有持續性降雨或豪大雨,也要嚴防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像是山區落石、土石流等,都要格外注意。

1. 出門前可以先關注氣象預報,並避免前往山區,且不要在溪流等地點遊玩或逗留。

2. 不論是騎車、開車或是走路都要放慢速度,注意安全。

3. 開車前記得檢查車輛雨刷功能及胎紋、胎壓是否正常,雨中行車亦請開啟頭燈、保持行車安全距離,以保護自身及他人安全。

4. 下雨時候飛濺的水珠跟昏暗天色,容易影響行車視線,可先檢查車輛雨刷能正常運作,亦可開冷氣、除霧器或噴撥水劑,維持車窗及後視鏡的良好視線。

5. 萬一於行駛途中遇到水漂現象(即打滑),請保持鎮定並立即放開油門,緊握方向盤保持車輛向前滑行,自然減速直至恢復控制;切勿急踩剎車,以免發生危險

第二、【曬衣要注意】

梅雨季節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連日大雨,讓衣服怎麼曬都曬不乾,這邊也提供幾個梅雨季節的曬衣小技巧。

1. 延長洗衣機脫水時間:半乾的衣服有時候會散發出難聞異味,可以在洗衣服的時候,加一點茶樹精油一起洗,讓茶樹精油達到除菌防菌的效果,也可以有淡淡香氣;或者可以延長洗衣機脫水時間,確保衣服沒有過於潮濕,也可以降低曬衣時長。

2. 曬衣方式有訣竅:曬衣服的時候,建議可以「長→短→長」的順序排列,且衣物之間保留一個拳頭寬的距離,增加空氣對流;如果是厚重難乾的衣服,可以先將衣領、口袋翻出來,擴大衣物接觸空氣的面積,也可以將衣服的倒過來再晾,這樣衣物較不會重疊覆蓋,也能更快乾。

3. 室內曬衣用家電:如果家中沒有烘乾機,也可將衣物集中放置在小房間中,再開除濕機或是電扇,但記得千萬不要將衣服直接覆蓋在除濕機上,這樣會影響散熱,也容易發生危險。

4. 熨斗燙衣高溫殺菌:梅雨季的衣物也可以選擇用熨斗的乾燥模式燙過2-3次,加強乾燥也殺菌,但記得先檢查衣物是否可以熨燙,免得衣服乾了卻反而損壞不能穿

第三、【梅雨病注意】

梅雨時期的天氣不穩定、潮濕悶熱也容易造成許多疾病的產生,以下也列出常見的四種梅雨病,有相關病史的民眾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若有任何不適請儘速就醫。

1. 氣喘 :梅雨常被稱為「霉雨」,就是因為雨季潮濕,也讓物品容易發霉,而這些對於氣喘患者來說都是嚴重威脅,因此在梅雨季節的時候也是氣喘好發時。

2. 關節痛:溫度、濕度和氣壓,最容易影響類風溼性關節炎,因此梅雨時期的忽晴忽雨,也容易誘發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若過去有相關病史的民眾也要嚴加留意。

3. 上呼吸道感染:梅雨時候的空氣品質也比較差,抵抗力較差的長者及幼童也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4. 皮膚 疾病:梅雨季節也是皮膚科就診的高峰期,悶熱潮濕的天氣,也是真菌好發時期,小心真菌型濕疹、頭癬、體癬、股癬、香港腳入侵。

常見4種「梅雨病」。 製表/橘世代
常見4種「梅雨病」。 製表/橘世代

預防梅雨病,記得保持環境清潔與通風,可以定期用除濕機,或是空氣清淨機,維護居家空氣品質;如果淋雨或是汗濕後,也記得儘快沐浴或是換上乾爽衣物,讓皮膚保持乾燥避免皮膚疾病;同時也要多喝水、減少溫差,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感覺身體有不對勁的情況,一定要儘早就醫診治。

│更多精選推薦↓↓↓

更多新聞報導

梅雨季 生活妙方 氣喘 關節疼痛 皮膚

什麼是「鈣化性肌腱炎」?劇痛、肩膀硬得像石頭!醫:三種職業人特注意

愛上芭蕾、告別舊疾!退休財務長:先跳就對了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偏頭痛好難受!按摩穴道+中醫2招,幫你從根本改善

劉家昌、汪建民因肺癌離世…醫警告:高風險族群快篩檢!

熬夜真的會短命?專家揭2關鍵原因 早睡1小時竟有這好處

每天吃毒?美耐皿餐具微波隱患:耐熱差、釋毒風險注意這5點

大雪節氣到!中醫師授5大保暖養生妙招,遠離天冷不適這樣做

「床的世界」總經理跌倒離世 醫師警告:保健4大關鍵不可忽視

熱門文章

半夜腳抽筋太痛苦!50%成人有這問題,補充1營養素就改善

「生病回台爽用健保」以後行不通了!他怒批:遲來的正義

65歲退休可領多少退休金?最多3筆錢入帳!退休金試算公開

癌症4度進攻全被擋下!72歲董座:罹癌不可怕,最怕這1事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