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就是帕金森病?「頻率」不同成重要判斷關鍵!

圖/freepik

圖/freepik

「涂先生剛進來診間,第一眼就發現這是典型的巴金森病,右側肢體出現低頻的不自覺顫動。」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杰勳說,巴金森病患者在休息時,單側肢體會不自覺抖動,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應盡快就醫檢查診斷,若確定診斷,只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症狀就能穩定控制。

去年從中華電信退休的涂先生,三年前還在工作時,即被同事提醒手抖得嚴重,當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肌肉處於專注、緊張、疲勞之下導致。

涂先生患有糖尿病,到新陳代謝科回診時,醫師注意到他有手抖異狀,因此轉介到神經內科治療。

顫動是巴金森病的一項特色症狀,但民眾容易與原發性顫抖症搞混。李杰勳指出,巴金森病的顫抖,以食指、大拇指較為明顯,頻率較低而緩慢,有點像是搓藥丸的動作,合併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原發性顫抖症則是在維持一個動作時才會發生,其他肢體動作皆正常。

正準備過愜意退休生活,卻罹患巴金森病的涂先生沒有喪志,積極面對、定期回診,經過兩年治療,病況穩定,「李醫師很親切,任何的疾病都要找醫師、按時吃藥。」

部分巴金森病人會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李杰勳強調,如果用藥後不舒服,一定要來和醫師溝通,調整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為了避免用藥中斷,初期的病人會給予低劑量藥物,漸漸讓身體適應,也能減少頭暈、惡心等副作用。

不過,病人對於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時可能來自藥袋上警語,李杰勳說,曾有病人看見寫著頭暈、惡心等副作用,便對號入座,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但提醒只要有任何不適,都可以隨時回診和醫師溝通。

李杰勳認為,巴金森病的診療策略應採滾動式調整,先觀察評估本身症狀,再進一步說明,畢竟有些病人相當排斥醫師把病情說得太嚴重,治療最重要的是建立與病人的信任,讓病人不要對病情過於悲觀,可想像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治療的路上都會有醫師一起陪伴。

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杰勳。 記者馮樹妍/攝影

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杰勳。 記者馮樹妍/攝影

│更多精選推薦↓↓↓

延伸閱讀

從聖誕節到過年!15款超實用節慶貼圖下載(加碼2022年度貼圖回顧)

【高雄壽山動物園】兒童免費入園、線上預約...時隔一年重新啟動!

降溫變天關節成「氣象台」?4招保養 緩解膝蓋痛

該買長照險嗎?4件事必知、2地雷必懂!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