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早晨,在前鎮加工區工作趕著上班的她們,害怕遲到而領不到全勤獎金,於是全擠上了一艘從旗津通往前鎮的渡輪…...」聽著高雄 市勞工 博物館 推出互動式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訴說著「二十五淑女事件」,慢慢地揭開那段塵封已久往事,心中也泛起一陣陣漣漪。
1966年12月,全世界第一座加工出口區在高雄前鎮區成立,傳統型勞力密集產業公司進駐,大量勞力需求吸引周邊許多求職者前來應徵,成為打卡上班的工薪階級,用青春換取家中的經濟改善,女性勞動力在70年代支撐起臺灣經濟動能,更在工作與家庭雙重角色中轉換,展現無比堅韌且璀璨的生命力。
女性撐起加工產業一片天
「我16歲初中畢業就到前鎮加工出口區打工,當時朋友的姐姐到加工區上班,我就跟著去應徵。」陳阿姨說,所以就和村裡其他女孩一起從屏東通車到高雄。訪談中,阿姨們紛紛憶起多年前的往事,黃阿姨說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的普遍現象,許多家庭只供哥哥或弟弟讀書、升學,她們則進入當時美商在臺開設的「高雄電子」,每天去加工區上班,一做就是25年直到退休。
在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臺灣在高雄前鎮創立世界第一座加工出口區,吸引外商來臺設廠,除了將紡織成衣、電子、汽車等未完成商品或零件進行加工外,劉阿姨指出當時的產業也有香港柚木,專做馬靴的製鞋廠以及雨傘工廠等,這些加工鏈經由女性勞工們的巧手,產品完成後再轉運到世界各個角落。
她們的精巧手藝創造好口碑,讓加工出口區產值快速成長,越來越多女孩們和劉阿姨一樣,從各縣市蜂湧到加工區工作,據高雄勞工博物館資料顯示,1976年前,園區從業人員中女性就佔了5分之4,可說撐起加工產業一片天,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推手。
曾在加工區工作過的阿姨及叔叔們回憶,在70年代全盛時期,這裡的生產線一天三班隨時待命,當時還沒實施週休二日,機器與人力幾乎24小時都輪轉個不停。加工區每天湧入十幾萬人,通勤時萬頭攢動的盛況,讓曾在這工作的老員工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聊到通車經驗,劉阿姨她說:「最早期上下班時擠公車,或騎腳踏車,有機車的是少數。之後公司成立了很多條線路的交通車,遠至屏東麟洛、左營,楠梓,交通就方便許多!在那之前有人形容上下班時交通擁擠的情形,就像處在槍林彈雨中。」
陳阿姨更笑說:「上下班時就像是螞蟻雄兵,路上滿滿的都是機車。」為了照顧眾多員工,許多工廠在內部設置了餐廳、福利社,甚至還有公園和郵局,儼然形成一座小社區。
每天清晨6點鐘,甚至天還未亮就整裝出門,一天6至8小時投入加工生產線,為了通勤方便,有些人也會在加工區鄰近的前鎮市場合租宿舍共同生活,讓彼此有個照應,一直到加工區女子宿舍啟用。
劉阿姨的老同事阮阿姨回憶說:「一開始就是很想家,每天打電話回去都會哭。」覺得這樣的生活辛苦嗎?她們搖搖頭,笑說:「那時候大家都很努力賺錢,沒想到辛不辛苦,只想說能不能多加班、多賺點錢。」早期工廠的薪水每個月大概480到540元,對家裡來說不無小補。
雖處辛苦年代,但我們是幸運的一群
聽著她們訴說著往事,在一般人眼裡,每日早出晚歸、長時間通車,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日復一日全神貫注的投入生產線,才能達到精準高效率,更遑論結婚生子後還要照顧家庭,簡直蠟燭兩頭燒。
問她們平時這麼忙碌,有時間安排休閒活動嗎?劉阿姨笑說:「我們那時候很愛加班,還有人一個月加班200小時,拿到薪水很開心,就跑去大新百貨、光復路逛街買衣服。」工廠白色無塵的罩袍下,她們裝扮時尚不輸雜誌明星!也有許多女孩報名夜間部在職進修,投資自己累積專業知識,或者跟劉阿姨一樣,在工廠遇見自己的另一半,攜手共組家庭。
曾擔任工會常務理事為員工爭取權益,也和女性勞工們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半輩子的胡叔叔說:「其實我們是幸運的一群,雖然是辛苦的時代。」年紀輕輕就進入加工區,中年退休後紛紛展開精彩的第二人生,有些人經營公司,從勞方轉戰資方,發展出興趣開設花藝工作坊,或轉職到幼稚園,也有些投身公益照顧弱勢族群,或者是遊山玩水走遍世界各地,退休後生活精采無比。
這群女性勞工們就像是孕育加工出口區的母親,造就了高雄城市發展。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為重現加工出口區的黃金年代,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推出互動式劇場《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定目劇,透過影像交織以及紡織工廠的場景意象,從另一種角度,深入貼近她們的生命故事 。
《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定目劇
演出時間: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月演出一場次(劇長40分鐘),
詳情請上勞工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
本文轉載自《高雄畫刊》,原文為:前鎮加工區女性身影 藍色制服下的花樣年華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