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一位保險員有來往,台灣人平均持有保單 高達3.3張,高於全球平均值。50歲後,距離退休愈近,愈要確保保險是否能保障老後生活。但我們究竟如何了解自己的保障範圍?如何確認手上的保單能因應未來的風險?本篇整理2步驟,教大家檢視「保險夠不夠用」。
保單健檢步驟1:查詢名下保單與每年所繳保費
進入50歲後,民眾應該要開始逐步整合資產,將經濟能力與可能面臨的變化納入考量,安排財務動線。若想在此時規劃保險,首先應該要慎重考慮「繳費年期」,並且事先將未來該繳的保費做好規劃。
該如何了解手上的保單有什麼保障?理財專家建議,在與保險從業人員合作進行保單健檢之前,可以先做兩個簡單的動作:了解自己每年所繳保費、整理家中所有的保單。
查詢方法1:壽險 公會查詢
要查詢名下的保險內容,除了可以向投保的保險公司申調資料之外,若想確認名下的投保紀錄,可以到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網站的「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下載申請表格。
在網站上方「壽險相關專區」或是左欄的「投保紀錄查詢專區」,點選「本會受理民眾投保紀錄查詢申請表」下載填寫,並備齊所需文件,以郵寄掛號寄到壽險公會,即可查詢到名下所有的投保明細,包含投保公司、險種、保額、保單生效日以及目前保單狀態等等。
查詢方法2:向保險公司或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查詢
想進一步了解投保的險種細節,最直接的方式是向保險公司直接申請保單,或者自行透過「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網站查詢保單的條款內容。
在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網站「保險專區」--「保險商品資料庫」--「保險商品查詢」,進入之後,輸入保險商品可能的關鍵字,可查到2004年之後所有險種的條款內容。
保單健檢步驟2:透過專業解說,了解保障內容
了解自己每年所繳保費與投保保單數後,接著就需要專家的協助。可以透過保險業務員的專業解說,了解投保內容。保障內容的檢視,可就家族疾病史、家庭資產、負債狀況以及所居住地區等方向進行分析。
舉例來說,民眾普遍認為還本型的商品相對有吸引力,但是否考慮過相較於消耗型的商品,還本型的保費通常較高?這也是在做保單健檢時,可以多與專業人員討論的方向。
50歲後的保障 應整合或轉換保單
就風險角度而言,50歲之後發生需要長期治療疾病的機率比較高,而高額的醫療費用恐怕造成經濟阻礙。
政大風管系主任彭金隆說,對於將退休的族群,「家庭責任」一般來說已經不是主要風險,所以在保險規劃上應「回歸自身」,要為了自己未來的長壽 風險、疾病風險,這類自身的風險做好準備。
也就是50歲之後,要記得改從這個角度來進行保單檢視,並且逐步整合資產。若有必要,將保單進行轉換,也是選擇之一。至於如何進行保單轉換(保單活化)呢?
金管會保險局自2014年以來發佈保單功能性轉換政策,你可了解手上的保單是否符合「保單活化」的資格。
舉例來說,35歲男性投保終身壽險,可於60歲時申請辦理保單活化,轉為年金保單。轉換的方法,是將原終身壽險的「保價金」轉成「年金」。
假設該保單共有保價金500萬元,保證給付30年,那麼自61歲給付期開始,1年可領約25.9萬元;保證給付91歲期滿時,共可領到約777萬元,高於當初的500萬元價值。若於保證給付期前不幸身故,身故受益人可選擇繼續分期領回或一次給付。
為老後佈局 年金型保險分散風險
彭金隆建議說,年紀越大,醫療險保費越高,購買門檻也相對較高,因此可考慮利用年金給付型的保單,來規劃退休。
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作為未來醫療帳戶使用,也可成為之後若因為長壽,導致自存退休金不足的情況下,穩定生活品質的一根支柱。
│更多精選推薦↓↓↓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