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兒子前年結婚,夫妻倆婚後租房搬出去,我非常贊同,讓年輕人過自己的生活,但今年太太因病倒下臥床,我一個人照顧不來,詢問兒子能否搬回家。
一個月後他們搬回來,很謝謝兒子減輕我的負擔;但我明顯感受到媳婦住得不適應,我想說磨合一陣子就好,可是沒想到,有天媳婦突然開始不回家!兒子才說她搬回娘家了。我感到訝異,也覺得不受尊重,我想跟媳婦說:「為什不商量,直接搬呢?」
婚後要不要「兩代同住」是許多家庭面對的課題。同住可以孝親,互相照應生活,也會有生活上的磨合;分居享有自由,卻可能會被貼上「不親近」的標籤。但不論同住與否都需要保持溝通,該怎麼溝通?如何為彼此設身處地著想?是兩代都需要練習的題目。
兒子是兩家的溝通橋梁
回應這則「橘煩惱」,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林維君提醒,在整個溝通過程中,身為公媳之間「中間人」的兒子/丈夫,是最重要的協調與溝通的橋樑。林維君心理師指出,媳婦在搬離前,一定有告知丈夫,或與他討論過,也勢必會期待先生能委婉告知公婆自己在適應上的為難。
試想這些為難,可能小自作息時間不一樣,大至使用金錢的觀念不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磨合,要媳婦跟情感上不那麼親近,甚至有點敬畏的公婆直接溝通,著實有點難以開口,可能不論如何表達,都會讓媳婦被誤解帶有「討厭」夫家的情緒。也可能最後溝通無果,兩方繼續同住,相處時間拉長了,其實對彼此的心理狀態和關係經營,都會有所影響。
不過,在這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同時身兼兒子/丈夫兩個角色的這個男人,若能擔起溝通的潤滑劑,就可以減少很多為難與誤解。
媳婦沒有不告而別 只是不是告知公婆
但同時身為兒子的丈夫,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居住時,可能沒有覺察到自己在這當中協調溝通的責任,或是在工作與家務照顧的雙重壓力下,沒有餘裕去同時同理妻子與父母的感受,而採被動姿態,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事情發生了再說」,未能承擔起溝通的責任,若是消極逃避而不談、不說,反而加重了公媳之間的誤解與摩擦。
因此,如果要討論媳婦「為什麼要搬走?」,長輩必須先意識到兒子身為「媳婦的丈夫」這個中間人須扮演的角色,才能進一步去同理「媳婦搬回娘家卻未告知自己」的內在歷程。
其實,細思細節,媳婦沒有「不告而別」,只是「告知」的對象,是丈夫而非公公。也或許,媳婦在搬離前已經做過溝通,但仍難以面對公婆直言。林維君心理師表示,此題要解,兩代關係中的隱形第三人,就必須挺身而出才行。
〈本文僅為專家意見,非本平台立場〉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