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答案,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從45歲開始,乃至於退休後,身兼作家、俠客行文創董事長的王浩一 則把人生與旅行結合,他說「現在我旅行時,更帶有居住的意義」,每一個階段都該有不同感觸。
45歲之後 寫作旅行更愜意
人生來到了下半場,「旅行」才對王浩一產生不同意義。
在還沒有寫出「旅食小鎮」、拍攝「浩克漫遊」節目前,王浩一跟多數人一樣,到了某一地旅行,都是找好玩的、好吃的,打卡景點,買紀念品。更早的時候就更無知了,當時因為資訊蒐集不容易,看別人買什麼、吃什麼就跟著做。他更自招是在45歲之後,由於開始寫作,於是便爬梳自己的思緒,「繞了一圈,很多的大山大水、表演都看過了,很多城市也去過,於是就用『心』來旅行」。像是在受訪的當下,王浩一正處於台東都蘭的鄉間,每日過著寫作、餵養貓狗,同時種植蔬果的愜意生活。
單人之旅 人文美食不錯過
從職場退休前,王浩一便立定要以寫作當作後半生的勞動,「我用寫作來決定我的生活方式。其中,旅行就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在寫「旅食小鎮」之際,便逐步梳理出跟他人截然不同的旅行型態。就像他提到,城市的旅行除了風景要好、人文豐富,還要曾發展出一定經濟規模,對於食物才會比較講究。就如員林、草屯或是豐原,它所蘊含的美食,乃至於藏於市場中的飲食文化,是值得深究的。而且即使是一個人旅行,也會盡可能地與當地居民交流,不只是美食的資訊,有時更能獲得一些有趣的故事,這都是在書上、網路資訊沒有的,讓整趟旅行更有意外驚喜。
追尋老樹 旅途中走入歷史
王浩一更發展出以史學、哲學或文學為架構,輔以寫作為基礎,加上當地人文、美食的旅行。「某種程度上,我的旅行是任務型的」,他分享了在寫出「哲學樹」時的想法,探訪了八棵古人種植的老樹,在當地試著去遙想古代生活方式,讓旅途變成是有溫度的東西。像是到西安去找唐太宗所種植的銀杏,感受大唐盛世的丰采。於是書寫了那個人、那棵樹、寫那個空間、也寫了那一段的歷史,這些都是他在退休之後才完成的。而且王浩一自認是個「老文青」,因為到了滁州歐陽修所命名的醉翁亭,他便輕輕地把「醉翁亭記」這篇文章朗讀出來,藉文字在靈魂上做溝通,王浩一說:「這就是我的儀式。」
王浩一不只是醉心於中國知名景點與人文,曾經工作、生活的台南,也是他著墨最多的城市之一。像是過去幫別人設計台南旅行計畫,他都會規畫跟別人不一樣的主題。其中一次就是四個台南百年菜市場巡禮,周遭老廟、歷史古蹟,加上藏身於市場中的美食老店,就能讓參與者感受到城市的底蘊,不再是走馬看花。每一地方都有不同的可能性,農作物、歷史、老樹或是神祇,只要通過知性、有系統的介紹,甚至是當地職人的口述,就能激盪出多元性。
用餘命管理 豐富不趕路的旅程
已經60餘歲的王浩一,還提到年紀與他相仿的人,旅行時,要有更多元性的組合,可能有美食、建築與人文藝術、生態。不能很單一像是進香團,應該要有主題性,有備而去,同時享受旅途中的不經意。他提倡「餘命管理」的概念,「假設我只能再旅行20年,就不能再浪費時間去做蜻蜓點水式的旅程」,去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去?就變得很值得思考。他認為目的地不要訂得太遠,現在都會挑選飛行行程在5個小時內的地方,「因為體力上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王浩一還提到旅行對現階段的他而言,反映的是該怎麼定義生活,因為求學時分別在四個城市中移動,所以成為作家後,讓他想到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我感覺又可以到其他城市探索,所以旅行更帶有居住的意義,因為『旅居』是一種狀態,不需要趕路,一如人生需要停下片刻,仔細品味。」
|更多精選延伸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