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單用到老?小心關鍵時刻不夠用白繳了……養老「保單缺口」怎麼補全解析
-
快刪!國安局點名「5款APP」偷光你個資:抖音、小紅書竟是最大咖
-
當失智、囤積症、糖尿病一起發生在媽媽身上…買長照險卻沒用?8個月40萬的血淚與絕望
擁有重症病房護理師及近二十年靈魂溝通師經驗的Jessica不藏私分享她所見的靈魂生活實貌,死亡雖是此生的終結,卻是下一段靈魂旅程的起點。《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精彩試閱:
想「回家」的靈魂
當我們把骨灰 安置得好好的,或者完成了安葬儀式之後,按理說,一切都應該落幕了,對吧?
很多時候,靈魂卻好像還沒準備好離開,選擇跟著家人回家。這背後的原因,其實跟我們人類對於「家」的感情和歸屬感有關。
「家」對於我們來說,不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情感的寄託,是安全感和溫暖的源泉。對於剛剛離開肉體的靈魂來說,這種情感的紐帶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斷裂。
在他們最初的過渡期,可能還是會被這種強烈的情感所吸引,選擇留在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也就是家。
死亡是一個過渡,一個從肉體到靈魂狀態的轉變。而這個過渡期間,靈魂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適應、來接受這個新的存在方式。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親人的安葬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如今,花葬和樹葬等方式越來越普遍。
在過去,台灣因為土地限制,許多人無法進行土葬,轉而選擇靈骨塔或骨灰罈等方式安葬親人。這些方式給予家屬安心感,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地方會有人協助誦經或祭祀,讓親人得以安息。
然而,從我的視角來看,靈魂的狀態有著不同的理解。儘管我們常提到「三魂七魄」的概念,但我看到的常常是靈魂在生前習慣的影響下,會回到過去的住所。
生前習慣住在家中的靈魂,往往在離開身體後,仍會回到家中。因此,骨灰罈和祭祀儀式的主要目的是告訴靈魂他們已經往生,需要放下執著,進入新的生活狀態。
家屬選擇高處或視野開闊的安葬地點,對靈魂來說並無實際意義。靈魂更在意的是熟悉的環境,而非高度或景觀。

編輯推薦》 過世親人託夢「好寂寞」意外揭穿謊言!從溫馨感動變成憤怒爆發:https://reurl.cc/6q26ak
與過世親人的連結
事實上,並不一定需要物理的牌位,我們仍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如保留親人的照片、留住特別的紀念品,或僅僅是在心中維持他們的記憶,一樣可以達到心靈上的交流和紀念。
但牌位的存在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具體,幫助我們集中情感和記憶。它像是家族的記憶容器,保存著一代又一代的故事和共同的歷史。透過定期的祭拜紀念逝去的親人,也在重申對家族傳統的尊重和承諾。
至於靈魂是否真的存在於祖先牌位中?我認為並非如此。但對於家人來說,這是一種重要的心靈慰藉。
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嫁出後隸屬於夫家,而男性才是繼續祭拜祖先的主要責任人。這源於一種擔憂:如果沒有男性後裔,祖先的香火可能就會斷絕。但現在,我們的祭拜方式越來越簡化,也變得更加彈性。
那麼,如果我們不選擇這樣的祭拜方式,祖先會因此憤怒,並懲罰我們的子孫嗎?從我所見,情況並非如此。
當家中有人運氣不佳時,連續的事件可能讓人感到慌張,甚至覺得是祖先的不滿所致。但我認為關鍵在於我們的心態。只要我們心中有平安,無論遵循哪些傳統禮俗,都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畢竟,找到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
畢竟,「禮多不怪,禮多平安」。最終我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和諧與安適。這種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不變之道。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本文摘自《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靈魂溝通師的真情筆記》,2024/07/30小異出版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