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今(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走在路上每5人就有1位是老人是超過65歲的老人,未來人口老化將是社會必須面對的日常。當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癌末、失智或是自然老化造成的衰弱,面對無法好轉的體況時,難道只能無奈地安靜等待死神來敲門嗎?在生命的最後,若能沒有痛苦、「有尊嚴的離世」讓病人與家屬生死兩安,也可謂是一種圓滿。
橘世代本篇專訪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活得像自己》作者謝宛婷醫師,帶大家認識「安寧緩和醫療」的意義,並透過案例分享,了解面對死亡有更圓滿平安的選擇。
哪些病人需要安寧緩和醫療?
根據安寧照顧基金會指出,安寧療護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末期病人,主要是要幫助末期病患能減輕痛苦,維持生命的尊嚴和生活品質,達成「善終」的目的。
投身第一線安寧照護 十餘年的謝宛婷表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健保優先提供末期病人安寧和緩醫療的服務,像是開刀、化療、放療等積極治療,都無法治癒或延長生命的病人,需要經主治醫師和安寧醫師兩位醫師會診後,即可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但謝宛婷強調,若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提出想要安寧服務,她也會納入評估,事實上很多病人還在做抗癌治療,就已經會診安寧團隊,不是因為要放棄,而是希望在治療過程中,仍可維持生活品質。
安寧照護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安寧團隊需要花時間陪病患聊過往的生命經驗、身體感受,了解病患和家屬在乎什麼,才能由專業的安寧醫療團隊幫助患者,無論是身體、心理到人際關係都可以獲得醫學的協助,感受到舒適和平安。
編輯推薦》癌末夫接受安寧醫療「舒緩疼痛、不再蓬頭垢面」 妻:丈夫臨終時安詳沒有遺憾!>>https://reurl.cc/LakVgL
安寧緩和照護=放棄治療?
社會大眾提到安寧照護,存在著一定的迷思,像是進入安寧就是在等死?開始安寧後,就再也不需任何治療了?謝宛婷分享,安寧照護主要的目的在減緩末期患者的不適,而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就會採行不同的治療計畫。
曾經有一位肺癌末期的奶奶,飽受肺積水之苦,選擇進入安寧緩和治療,但這位奶奶一直到臨終都有食慾可進食,也沒有依賴打嗎啡,而且只要有服用腫瘤科的標靶藥物時,肺積水的狀況就大大減少,一直到臨終都與標靶藥共存,安寧治療並不代表切斷任何用藥的選擇,而是在積極治療和緩和治療當中取得平衡。
另一位肝癌末期的病人,後期已經出現肝昏迷,有嚴重腹水、甚至吐血,當他被轉診到安寧治療後,就逐漸停止施打點滴和治療藥物,減少體內水份的累積,這位病患在臨終時刻,沒有再吐血,體態也沒有出現肝癌末期因腹水鼓脹的「青蛙肚」,面容安詳、美麗,平順地走完生命最後一哩路。

「斷食善終」是平安的選擇?
近年來「斷食善終」掀起討論,《斷食善終》作者畢柳鶯醫師分享自己母親的案例,受到小腦萎縮症疾病糾纏多年的母親,主動請求畢柳鶯讓她能不再受苦、放她好好的離開。因此,畢柳鶯醫師偕同資深安寧護理師到宅協助,讓母親逐漸的減少進食、喝水,最後的階段只喝油、蓮藕水,必要時施打鎮定劑,21天後母親便在家自然離世。
若朝向善終的人生目標前進,斷食善終是否也是一種可考量的方式呢?謝宛婷說:「這不應該被當成常規,也絕非人人可行。」她談到這股風潮始於某些真實案例,但絕大部分家庭無法複製。
她分享當前的觀察,許多家庭透過網路社群得到斷食方法後自行嘗試,卻又因為無法完全執行,當患者在斷食的過程中感覺到病痛的爆發、不舒適,或家屬眼看「不對勁」最後又放心不下送醫急診,讓患者受到不同的折磨。
她強調:「畢醫師本身有醫療背景、身邊也有完整醫療資源支持,包含安寧護理師到宅協助,讓母親能用斷食的方式善終,但這算是非常例外的狀況。」
她看到太多類似的的悲劇,病人被家屬誤以為「自願」;或是無意識、無法表達的患者,沒有選擇的被家人採取「斷食善終」,當中的道德界線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謝宛婷認為,斷食不是善終的選擇,在正規的安寧緩和治療規範中,也沒有斷食善終的做法,因此,她呼籲大眾,不建議輕易地採取斷食善終,以免留下難以抹滅的遺憾。
編輯推薦》不必斷食也能善終?安寧照護移除鼻胃管、少用藥,癌末病人:我好開心>>https://reurl.cc/zqdoG6
臨終的不同面貌:釋然的接受死亡
謝宛婷不諱言,大多數病人和家屬都充滿不安、焦慮,擔心「我還沒準備好」。但也有少數案例讓她印象深刻,顛覆對死亡的態度。她曾照顧過一位肝癌患者,不僅已經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甚至準備捐贈器官,決定與死神和平共處。
她回憶起那位患者,全身黃疸、肝衰竭,肝腎都已沒有功能,生命後期體況非常虛弱,幾乎處於昏睡狀態,只有在刻意叫醒下能簡單對話,醫療團隊甚至評估可能隔天就會離開,但最終病人撐了一個多月,而且過程幾乎沒有躁動,態度坦然。
當患者、家屬、醫師團隊,都抱持著「隨時都會走」的準備時,生命卻不按牌理出牌,一天天度過,在等待死亡的未知下,家屬開始感到不安焦躁,醫療團隊也對病程失去掌握感到疑問。
某一天,謝宛婷跟這位患者閒聊,「你身邊的人都開始感到不安,為什麼身為當事者的你,能一直維持平靜?」患者緩緩的說:「這些我本來就控制不了,為什麼要煩躁?」。後來仔細地和患者家屬深聊才知道,這位患者對人生的各種逆境都採取接納的心態,擁有坦然的人生觀,這樣的態度一直延續到臨終階段。
她也觀察到一個現象,人在疾病末期時會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適,但越是不會跟身體症狀反抗的人,這些人受到症狀影響的不舒服程度也會比較低。她觀察到這類病人的瞻妄比較少、疼痛也會比較好控制,心理比較不焦慮、也會比較平安。
透過這些實際案例的觀察,謝宛婷確信:一個人的死亡歷程是否平安,跟他一世的準備有巨大的關聯。這些能坦然的接受生命逆境、疾病挑戰的人,在臨終的過程往往能更平靜的迎接死亡,同時也會做好準備,包括寫遺囑、預立醫療決定、器官捐贈等。

安寧治療是一條好好道別的路
安寧治療,從來不是一場「怎麼快速離開」的道路,而是陪伴患者與家屬「即便明知道會離開,也要走得有人味、有愛與平安」。謝宛婷想提醒所有人:每個「能多活多少天」的選擇,都值得花時間好好的談。而這些對話,不該只有醫師與家屬,還要有病患本人。
走到最後,她說:最重要的不是何時迎接死亡,而是讓活著的人,好好跟你道別。安寧,是給予這份尊嚴的方式,也是在走到生命末期,一個最溫柔的選擇。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