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坪半的空間裡,長者熟稔地張羅一桌菜,青年在一旁幫忙擺放碗筷、端菜,眾人陸續上桌,開飯,閒話家常。看似一家人的他們,其實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群共住在新店央北青年社會住宅 的居民,實驗「跨世代共居計畫」,一種新的居住模式。
青年蝸居狹小租屋處,長者獨守空居,已是現下時代的寫照;然而,透過青銀共居 ,既舒緩居住正義問題,又降低長者獨居隱藏的危險與孤獨感,更重要的是,促進世代交流,減少彼此對立、歧視。
青銀共居是青年與銀髮族共住,最早在二○一三年,荷蘭一間安養中心開放六位大學生免費入住,條件是每月提供至少卅小時服務,如陪伴長者用膳、聊天等;二○一五年,德國埃森的共居公寓Geku-Haus成立,除了青銀居住空間,還有咖啡廳與跳蚤市場,更設置青年的辦公室與互動的交誼廳。
在國內,二○一七年,新北市府於北大社會住宅實驗全台第一場青銀共居計畫,透過空間設計、實體活動,鼓勵兩代交流。當時市府邀請強調空間共享、與家連結的租屋平台「玖樓」團隊擔任管理者。二○二○年,央北社宅移植並擴大北大社宅經驗,推行跨世代共居計畫,不單增加計畫戶數,也規定每月付出固定時數,舉辦活動服務所有住戶。
目前央北社宅共有九五○戶入住,其中廿五戶廿三人為跨世代共居計畫住戶,八十一歲的詹莉莉人稱「莉莉姐」,曾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的她,以「跨世代共居種子戶」的身分住在央北社宅,平日開設兒童繪本課,陪伴社宅孩童,她適時拿捏與青年室友的距離,有時分享人生經驗,有時又尊重獨處時間,「兩人相處不錯」。
為了吸引青年居多的央北社宅住戶參加活動,六十八歲的江希陸偶爾舉辦「Piano Bar」,準備小點心,並開放住戶點歌;卅歲的「嚕咪」與其他住戶每月一同開辦各式主題活動,發揮自身保險業務專長,向長者說明理財保險的重要。
跨年齡層 需大量對話
「卅五至四十五歲的青年、五十歲屆退的長者個性與生涯穩定,因此我們將計畫定為跨世代,而非青銀共居。」玖樓專案經理楊柏賢分析,跨世代共居的特點是陌生、跨年齡層,勢必會經歷磨合期,因此需要大量對話。「其實青銀不是問題,共居才是。」楊柏賢說,即使是同齡人,價值觀、作息不同,也可能會產生衝突。
位於台中的好好園館,一開始設計不是老人住宅,而是任何年齡層都可入住的青銀社區。創辦人、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紀金山 認為,「青銀共居的前提是滿足需求」。長者與年輕人共居容易有新鮮事,感染青春,而年輕人需要住宿、機會,當感受生活的厚度,當雙方的需求被看見,才有共居的可能。
紀金山說,最理想的狀況是居住環境結合年輕人的衝勁及長者的生命經驗,跨世代共創、共享生活,青銀共居應著重在貼近使用者需求,把入住長輩的需求放在首位,年輕人是青銀共居中的有利條件,而非全面性的服務者,看見雙方需求,讓資源交換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才能順暢運作。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