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後嬰兒潮 世代陸續成為祖父母 ,台灣將迎來有史以來人最多,但樣貌跟上一代不同的新爺奶。
人口學者薛承泰正是嬰兒潮世代新爺奶的一員,白天和太太一起照顧小孫子。他分析,戰後嬰兒潮世代正值五十七歲到七十二歲,子女大約是二十五到四十幾歲,處於準備成家立業,或成家有小孩的人生階段。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爺奶,而且因為他們相較於上一代,受更多教育、更有國際觀,所以當爺奶的樣貌也和過去不同。
祖孫共學 注重教養方式
何翩翩是「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共學教室的課程需要親子共同參與,她發現,每天十組的親子課程裡,平均有一組是祖父母帶來的。這些爺奶帶孫用心,不只是想幫子女分擔育兒 的工作,還希望自己帶得好,所以來上課。
教室裡曾經有個說話聲音宏亮的爺爺,剛開始時,看孩子沒做好總會忍不住幫孩子代勞,老師提醒他好幾次,爺爺就不好意思:「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來學習的。」非常謙卑調整自己。還有個奶奶,在「教養微課程」時詢問課程能否錄音:「老師,我要錄給我老伴一起聽,他也要學習用最適合的方式帶孫啊!」
她觀察,爺奶育兒有比較從容、不易焦慮的優點。很多新手父母不知如何拿捏管教分寸,擔心做什麼事給孩子造成不好影響,「我說『不可以』會不會讓他變成沒信心的人?」「我現在要擋住他嗎?他跑掉了,那現在怎麼辦?」常出現上述手足無措的時刻。爺奶身為資深教養者,在教養上會比較有彈性,較少出現舉棋不定的時刻,他們比較多的擔心是和下一代的關係——子女或媳婦女婿會不會不開心?會不會覺得自己過度介入孩子的教養?
伴孫長大 尋找更多資源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這幾年也愈來愈常看見來親職講座聽課的爺奶、帶孫子女來諮商的爺奶,或者是在情緒教育志工培訓課程中看見已經當奶奶的學員。她會在許多爺奶身上看見,他們在孫子身上彌補對自己孩子做得比較不理想的地方。
她觀察,這個世代的爺奶在年輕時,忙於生活、工作、家務,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陪伴自己的孩子,現在各方面都比較有餘裕了,有心力以爺奶的身分去了解甚至陪伴孫子長大。有個學員在上完一系列情緒教育志工培訓課程後有感而發:「我以前都不知道這些(情緒很重要,而且可以學習),還好現在還有孫子可以帶。」
新世代爺奶在兒女成為新手爸媽 的路上扮演重要角色,與子女協作一起照顧下一代,對於帶孫更有想法、更會尋找方法,也更樂在其中。
│更多精選推薦↓↓↓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