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罈遭強震甩出櫃,骨灰混一起!善用「環保葬」讓子孫無憂
編按:今(3)日早晨發生規模7.2有感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造成花蓮地區嚴重傷亡災情。吉安鄉慈雲山納骨塔的骨灰罈也遭強震震落,骨灰散落一地,因此許多人開始討論若使用環保葬 安葬較安全?遇到強震不再擔心骨灰罈被震落,家人也較安心,無後顧之憂!
今(3)日早晨發生規模7.2規模強震,全台有感,除了不少民宅遭震損,位在花蓮吉安鄉慈雲山納骨塔的骨灰罈,發生整面塔位倒塌碎裂消息,造成骨灰罈灑滿地,上百個塔位受影響,幾年前台東也發生類似事件,因此縣府考慮將設聯合牌位或環保葬。其實近年時代在進步、民眾環保意識興起,政府力推「環保葬」,鼓勵大家以樹葬 、花葬、海葬等方式,且給予補助,讓民眾辦後事多一種選擇。
不設碑、不記名 環保葬讓人類回歸自然
對此,冬瓜行旅創辦人郭憲鴻表示,骨灰罐若因地震不幸個別破損,可請專業人士協助進行換罐,但是如果是災情比較嚴重,骨灰已與亡者混合、難以辨別,則多數會共同舉行慰靈法會後,再選擇以設立聯合牌位、紀念碑,或觀念較為新穎的環保葬型態來處理。
環保葬主張不設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用思念來緬懷心愛的人。郭憲鴻表示,所謂的環保自然葬,指的是當人死亡後,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不造墳。也可說是:「讓遺體化作春泥、回歸大地,避免環境的破壞,節省土地的資源,提昇殯葬文化及人的精神內涵。」。
郭憲鴻說明,依照環保葬可依葬法不同分為樹葬、灑葬、海葬、花葬等。
1.樹葬、花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實施樹葬之骨灰須經研磨裝入容器,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
2.灑葬:與樹葬花葬一樣,同樣是公墓內,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3.植存: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埋葬骨灰,與灑葬的差異在地點的是在公墓外,但這不代表就可以隨意拋灑或埋藏,仍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
4.海葬:火化後將骨灰研磨成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容器中,拋撒於政府劃定的海域。
未來「塔不應求」 政府推環保葬免費用
郭憲鴻指出,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並無太大差異,真正差別在「遺骨的存放方式」,為達到「節葬」、「潔葬」共同目標,環保葬讓土地可循環利用外,費用更相對便宜。
他提到,以經濟面來說,一般公墓費用約8千元起跳,造墓至少也要上萬元起;公立納骨塔位單價約5至10萬元,私立納骨塔位單價由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且永久佔用土地資源;若選擇環保葬,目前各縣市推廣環保葬都有補助,北市府為提升民眾參與環保葬意願,往生者火化可完全免費。
●樹葬│相關資訊:https://w6.mso.taipei/eco-burial/include/index.php?Page=3-1
●花葬│相關資訊:https://w6.mso.taipei/eco-burial/include/index.php?Page=3-2
●海葬│相關資訊:https://w6.mso.taipei/eco-burial/include/index.php?Page=3-3
傳統的喪葬 習俗中,「入土為安」是重要理念,台灣各地至今都還能看到公墓的蹤影,針對虔誠的各類宗教信仰者來說,或許推動不易,但隨著土地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未來「塔不應求」,環保葬將會隨時間成為身後事 的主流型態。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