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 一方失去伴侶 ,從「兩人生活變成一人」,原本的生活突然斷裂,身邊的人想幫卻常常不知道怎麼做,有人每天哭泣,有人看似沒事,其實麻木,有些人可能用「身體症狀」來表達情緒,有些人會因為「不想造成孩子負擔」而壓抑悲傷,有時候,最難的是不是悲傷本身,而是不知道怎麼靠近正在悲傷的人。
在身邊的你發現他們突然安靜了,或突然變得話多;他們說自己「還好」,但你知道他沒有真的好。你想說些什麼,卻又怕一不小心就讓對方更痛;你想陪,卻也不知道自己的關心是不是反而成為一種壓力。
這種時候,心裡常會冒出一個聲音:「我到底能為他做什麼?」。當我們的父母失去他們的伴侶時,我們可以怎麼陪在他們身邊,溫柔地給予安穩支持的力量。
當父母失去伴侶,我們能怎麼陪?
當我們為生活奔波時,父母的世界卻在一夕之間靜了下來,那個陪伴 他們幾十年、一起吵嘴又一起吃飯的人,突然離開了。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感到心疼,卻也不知所措。我們想安慰,但不知道該說什麼;我們想陪伴,但又怕打擾;有時候我們會急著要他「走出來」、「堅強一點」,卻忽略了—失去摯愛,是一條漫長的路,走不快,也不該被催促。
那麼,當父母失去了他們的伴侶,我們可以怎麼陪在他們身邊,不打擾,卻給出真正安穩的力量?
編輯推薦》【橘煩惱】老伴過世後,不知如何一個人生活,好不容易認識可以談心的異性,女兒卻出來擋:https://reurl.cc/rY8LLr
哀傷有很多種樣貌
不是每個失去伴侶的人都會痛哭失聲。有些人沉默以對、彷彿一切如常;有些人反而更忙碌,試圖用行程填滿空白;有些人身體出現變化──睡不好、吃不下、記憶力下降,或常常發呆、煩躁。這些其實,都是哀傷的模樣。
有些人看似「很堅強」,但有些哀傷是靜靜淌在身體裡的。父母輩這一代,多數的父親角色很少流露他們的脆弱,像是不太習慣談自己的情緒;母親則往往擔心自己的難過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如果他們看起來「沒有什麼情緒」,不代表他們真的沒事。他們可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撐著,等著一個安全的時刻,才能慢慢讓情緒浮出水面。
陪伴的方式,不是要做什麼,而是怎麼陪
這一段艱辛的時間,失去伴侶的他們感到痛苦,失去父母的你也是備感煎熬,越深愛越失落越哀慟,因此請記得允許自己悲傷,接納自己的脆弱,這些哀悼也許持續數個月、數年,這些悲傷和思念會隨著時間改變、轉化,成為與愛共存的方式。
陪伴失去伴侶的父母,不一定要說很多話,你的存在,就是強而有力的支持力量。當你準備好時,可以從一些簡單但真實的方式開始,例如:
•主動問候,但不觸及傷處:
「最近晚上吃得還習慣嗎?」會比「你最近還會想起他嗎?」來得更能讓人放鬆。
•邀請參與,但保留選擇權:
試著邀他們去市場、散步或看場電影,但不強求。
•一起做些平常會做的小事:
像是澆花、整理陽台、備菜,讓生活有些熟悉的節奏感,也讓「自己一個人」這件事,變得沒那麼突兀。
•允許他們悲傷和提及過往:
如果他們願意談,就聽;選擇沉默,就陪。有時候,重複說起的,往往是想保留的記憶。
有時候溫柔關心的眼神、日常的問候言語、輕柔的肢體接觸、無聲的陪伴同在都能夠撫慰人心。最重要的是,不要急著要「想開一點」、「放下」、「振作起來」。哀傷不是生病,不需要被「治好」;哀傷是愛的延伸,它需要的是空間、時間,以及有人願意一起走一段。
哀傷,不是走出來,而是慢慢走過去
每個人處理哀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靠時間慢慢復原,有些人則可能在某一瞬間突然崩潰,再重新整理自己。哀傷不是線性的,它像潮水,有時退、有時湧,最後才會慢慢與日常共存。
如果你正陪著一位失去伴侶的父母,請記得,你不需要成為一位無所不能的照顧者。你可以只是個有溫度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陪著他們過生活、說說話,或是靜靜地一起沉默。
我們不需要讓他們「放下」,而是讓他們知道:在這段失去裡,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我們。
本文轉載自《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