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在別人面前選自己喜歡的蛋糕,竟能看出童年心理創傷 ?就算童年充滿創傷,仍然可以選擇人生。只要遵循六個人類共通的「心理規律 」,覺察自己想被愛的渴望,就能實現幸福。《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精彩試閱:
害怕和人接觸,孤獨終死
「說到最後就是,因為我是那個人(媽媽)生下來的,所以這四十年的人生,就注定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人生。」語氣平淡的說出這些話的是H女士。她今年四十歲,獨居。從小受虐,高中的時候從家裡逃出來。二十幾歲時從事特種行業賺錢,結果被男友騙走錢財,又重新開始。
三十歲時進入職業學校,三十四歲在IT公司就職,生活總算是穩定下來。三十八歲,開始看心理醫生。起初她經常會用「媽媽」這個詞,但是當她意識到自己有受虐經歷時,她開始把媽媽稱為「那個人」。她發現自己的媽媽和普通的媽媽不一樣,所以對「媽媽」這個稱呼產生抗拒。
自有記憶以來,她一直覺得很孤獨。二十幾歲初入社會,她覺得周圍都是「敵人」,世上沒有可以相信的人,只能孤獨地活著。在一堆「可怕」的人裡,自己無時無刻都是緊繃的,能堅持活下來對她來說很不容易。所以她和一般的年輕女生不同,不知道享受生活,聊天、戀愛、旅遊、享受美食都與她無緣,也不會化妝,永遠只穿一身黑色。其實她很多次想過輕生,放棄的原因是她始終相信「只要做個好孩子,媽媽一定會愛她。」
這樣的H女士自從看心理醫生以後,開始整理自己的情緒 ,發現自己的「心」一直被壓抑 ,也就是「依附否定」。不久,她開始懂得愛護自己並試著相信別人。人生很快就改變了。以往她覺得是敵人的人,變成了溫柔的人,仔細想想以前在特種行業工作時也遇到過溫柔體貼的好人,職業學校的同學也很照顧自己,現在的公司也有很多好人。只要接受他人的愛和關懷,會看到以往沒看到的世界。
她領悟到「因為在那個人(媽媽)的身邊成長,人生只能從對他人疑神疑鬼、害怕與人接觸開始,就這樣持續了四十年。」現在俯瞰這一切,覺得「以往的人生沒有意義」。出生在怎樣的家庭,孩子無法決定,只能接受。從小被灌輸的思考方式,也決定了今後的人生。
這看上去是很難改變的「心理規律」。可是,當意識到自己曾經受虐並且因此對愛毫無期待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改變這個「必然」。面對自己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人生的時候,她們(受虐者)會比一般家庭成長的孩子更能夠相信別人。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是當人們超越「必然」時會出現的現象。
H女士說得很淸楚:「如果沒有看心理醫生,我就會這樣一生孤獨,直到死去。」
編輯推薦》家人不在身旁…獨老人生如何善終?這3件事很重要:https://reurl.cc/WNM9q7
「心理規律」是什麼?
我剛剛提到了「依附關係的形成」和「否定依附 」這兩個概念。接著,來總結一下我對這本書的主題「心理規律」的看法。心理規律由兩個層面組成,第一是絕對無法改變的部分,第二是只要發現就能改變的部分,前者是「心理規律」,共有六個,後者是「心理必然性」。
先說「心理規律」。首先,人從一出生就對愛有需求,尋求安全感,想和媽媽緊緊依偎、建立連結。這些都是人的本能,是不可逆的「心理規律」。不過雖說是規律,但其實沒有特定形式,而是會以各種樣態持續出現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心」,也會持續追求與他人的連結,而非孤單一人。
第二項則與根本性的心理創傷─「否定依附」有密切關係。當人們主動否認「想要被愛」的基本需求,就是在自我否定。這種自我否定會折磨我們,這也屬於一種心理規律。
總結起來:
心理規律①人一出生就有對依附的渴望,一生都會期望與他人產生連結。
心理規律②「心理創傷」是指否定自己渴望被愛。這種否認使人痛苦。
接著說「心理必然性」。以H女士為例,即「從小受到的創傷會一輩子折磨著自己」,這屬於意識到就可以改變的層面。在這裡,H女士的創傷是可以修復的,所以仍未及「心理規律」的程度,而是比較輕微的「心理必然性」。
人的內心活動,有影響日常生活層面的,這是「心理必然性」;也有作用在心理深處的各種影響,這是「心理規律」。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察覺自己的深層心理。但是,經歷受虐或其他極端情形,或是陷入很深的苦惱、獲得深刻感動等時候,心底深處層次就會顯現出來。
那時,我們會看到心理自由和必然,以及內心幸福的關鍵。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文摘自《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2024/09/19心靈工坊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平台】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https://bit.ly/44stv2z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https://lin.ee/G39vhV9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