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我很難過,能聽我講一下嗎?」 先看見情緒,其餘的再說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情緒 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這同時也能減輕我們承接對方的負擔,意思是同理他的感受,但後續不一定同意他的行為。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不僅是承接他人情緒很重要的認知,對於向他人求助的自己也很重要。請區別這個期待,並在尋求支持時先清楚說明,像是使用「求助句型:我很難過,你能聽我講話十分鐘嗎?」,就能明說自己需要情緒支持,而非要對方評理、論是非、幫忙做事,這也能減輕對方負擔,減少被拒絕的機會。

被拒絕的經驗

我曾在高二時,在禱告室向教會團契學長傾吐苦衷,希望得到安慰與支持,那時因為團契幹部壓力,說一說眼淚都快掉出來。然而學長面無表情、沒有回應,他一改平日親切幽默的形象,反勸我該怎麼改進,甚至針對負面傳聞說教。

我非常錯愕,情緒被漠視,以致學長勸什麼完全不記得,只在事後學到:不要輕易向人求助。

類似情境也發生在剛踏入社會後,當時職場派系鬥爭,我向一位平日溫和中立的男同事傾訴,希望他的認同與建議,說一說眼淚又快掉了,結果他表示不能站在任何一邊,不能盡信我的一面之詞。

我非常錯愕,情緒沒被看見,以致我懷疑自己判斷關係的能力,我學到的是:不要太自作多情。

同樣的求助做了兩次,同樣感受到「被拒絕」,這是很糟的經驗,往後不想再被打臉,於是凡事靠自己,越來越不求助。而日後我也不斷回想到底是什麼理由被拒絕,是關係不夠好太自作多情,還是對方根本不喜歡我,才會不願意安慰?

看見一個人委屈得快哭了,難道不先放下事情是非,待他哭完後拍拍肩或說句「我知道了」、「原來如此」嗎? 我當時也沒有要對方「跟我站同一邊」,他也可以討論批判,但為什麼短短的情緒回應都不行呢?

人們真的很怕被拒絕啊,只要一次,通常就不想再求助了。

記得傾聽他人的主要功能是,回應行為裡隱身的情緒,不要論斷。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記得傾聽他人的主要功能是,回應行為裡隱身的情緒,不要論斷。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他拒絕是以為要「幫出口氣」

多年後我有了新的解釋,「關係深淺」確實是影響回應與否的其中一個因素,但另一因素應該是「不懂如何回應」。

因為多數人把「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混在一起了,當對方收到情緒時,可能認為若同理情緒,就等於被迫表態認同那件事的對錯,類似「幫出口氣」的概念。可是對方並不認同行為,才轉而討論行為對錯,也就不再傾聽了。

舉生活的例子,就好像孩子意外被絆倒了,他可以哭並獲得安慰,但若是自己玩遊戲跌倒,父母會對他說:「你自己跌倒的,哭什麼哭」,是自己的問題就別哀哀叫。跌倒是什麼原因,跟受傷感覺痛而哭,是兩碼事才對,先看見情緒,給予同理,再來處理事情的是非對錯與調整,也是兩碼事啊。

在關係裡情緒沒被接住,理智雖能明白學長與同事當時也有自己狀態,並非直接針對我,然而情緒是老大,多少仍耿耿於懷,自然不想再靠近他們,自動保持距離。

記得傾聽他人的主要功能是,回應行為裡隱身的情緒,不要論斷。人們需要被傾聽與回應,不需要指正,只要情感支持,待情緒散去,頭腦自會清明,知道後續該怎麼做。反過來若一昧強調是非對錯與責任,卻不同理情緒,人們才真的會精疲力竭,半途逃走。

情緒的交流大概就是這樣:「先看見情緒,其餘的再說」。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情緒的交流大概就是這樣:「先看見情緒,其餘的再說」。 圖/愛心理資料照片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這同時也能減輕我們承接對方的負擔,意思是同理他的感受,但後續不一定同意他的行為。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不僅是承接他人情緒很重要的認知,對於向他人求助的自己也很重要。請區別這個期待,並在尋求支持時先清楚說明,像是使用「求助句型:我很難過,你能聽我講話十分鐘嗎?」,就能明說自己需要情緒支持,而非要對方評理、論是非、幫忙做事,這也能減輕對方負擔,減少被拒絕的機會。

研究所時期某天,同志同學跑來向我傾訴他的煩惱,當年同志生存環境被打壓,活動轉地下化後有不為人知的辛苦,他說的那些經歷讓我驚訝,但以異性戀來說還真難以體會,無法明白他的明白。不過同學哭泣、難過,彷彿失去自我的樣子倒是很有感覺:「總之他就是很難受」。接下來問題來了,我不知道要該怎麼回應,找不到適當語句。

我沉默幾秒,決定據實以告,我說同學抱歉,看你這樣難過,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也沒有立場說什麼…)。

同學回應我說這樣就很好了,很謝謝我真誠回應,說什麼倒不重要,有些經驗也真的難以形容,他知道我有在聽。

情緒的交流大概就是這樣:「先看見情緒,其餘的再說」。

本文轉載自《愛心理》

更多新聞報導

自我認同 林仁廷 親友關係 情緒 陪伴

愛心理

愛心理創立於2014年,是一群由心理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廣心理教育與個人成長,將心理學知識普及化,讓更多人受惠於心理學的豐盛而過更好的生活。多元線下講座與工作坊,至今已舉辦約410場次,旗下有22位作者,以及850篇以上實用文章,且每個月持續更新,亦有主題豐富的線上課程,期許能讓更多人得以系統性理解生命議題,達到全方位的心理成長。

適合吃哪種保健食品?營養師:從常見「九大族群」挑選

更年期怎麼吃?醫:選對吃,防骨鬆、緩老化!

延伸閱讀

50後找出舞台/走秀當運動,打造「齡」距離服裝秀

老屋不好貸、難轉手? 專家曝六都數據:情況不一樣了

36歲就得乳癌!醫:乳癌年輕化「危險因子」不可輕忽

易上火、冒痘?春天養肝4秘訣大公開!

相關文章

做抹片檢查大出血!抗子宮頸癌卻失去愛情…她仍認為「我是幸運的」

瓊瑤、朱銘走上絕路…醫嘆熟齡「這些事」最致命:需要大家多關心

與爸媽之間有心結?她體悟:父母只是普通人,和解就在一念之間

一代人的青春都有瓊瑤!作家回憶往事「曾為她被打一頓」:恩怨隨風而逝

父親最後一面「臉都模糊了」讓他自責幾十年…直到「這一刻」才放下

癌症4度進攻全被擋下!72歲董座:罹癌不可怕,最怕這1事

熱門文章

用這鍋具恐致癌!醫警告「立刻丟掉」安全替代品曝光

癌症4度進攻全被擋下!72歲董座:罹癌不可怕,最怕這1事

大型垃圾、家具怎麼丟?一文搞懂!附全台清潔隊資訊懶人包

「生病回台爽用健保」以後行不通了!他怒批:遲來的正義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