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易受創的5族群-你可能經歷: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
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
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
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
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
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
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
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
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
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
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
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 被忽視
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