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的親友圈中,是否有一位特別喜歡拍照的人?那個人總是不厭其煩地請你擺姿勢、笑一個、再拍一張。在用底片沖印的年代,還會耐心地按人頭將照片沖洗好、分好,再一份一份分送給大家;在數位攝影的現在,則會在 LINE群組或臉書按主題分成一個個相簿,定期發文。
我的媽媽就是親友的御用攝影師。
家人相聚時,大夥常在談笑之餘,突然瞄見一個身影正在一旁拍照或攝影,若側拍效果不夠理想,她會要求我們重複某一些動作或表情,好留下精采的一瞬間。家人常會開玩笑說:「哎喲,這個也要拍,那個也要拍,到底有什麼好拍的啊?」或是說:「到底要拍幾張啊?」
話雖如此,我卻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大家「人手一機」,隨手都可拍,但需要拍照時,總會呼喚媽媽負責攝影,如果媽媽的手機正好沒電或來得太晚,還會被投以「妳失職嘍」的眼光。想要找某年某月某天的某張照片,也往往是直接問我媽媽要,因為媽媽總是能以高效率翻找出照片,滿足親友需求。
前段時間,媽媽則是迷上了「種子盆栽」。酪梨籽、龍眼籽、白柚籽、橘子籽、辣椒籽……凡是她蒐集得到的種子,都一盆盆整齊地種得漂漂亮亮,定期拍照上傳到群組,與親友分享她的「綠色小世界」。
有些親友開始幫她蒐集種子,有些則跟著一起種了起來,做著一手好陶土的舅媽送給媽媽一個美麗的花器,搭配她的橘子苗拍了數十張照片,還成了網路文章的封面。
我媽媽在此時已經有了「親友御用攝影師」和「種子達人」兩種個人品牌。
「品牌」聽起來或許過於抽象,但其實那就是你的擅長、習慣、嗜好、性格所堆疊出來的「他人對你的印象」,印象愈鮮明,就愈容易被人想起,「使用經驗」愈正面,愈能累積出「品牌忠誠度」,這就是為何退休多年後,當年的同事還是要每月聚餐,或常要與好友視訊聊天,一聊就幾小時的緣故。
《追求卓越》作者之一的畢德士(Tom Peters)出版了《個人品牌》一書,教導讀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品牌,創造獨特的市場定位,培養附加價值。畢德士鼓勵讀者像品牌經理人一樣的思考:「你想要成為什麼?你想要代表什麼?你有價值嗎?」將自己建立為不可取代的個人品牌。
在職場中,個人品牌讓你不可或缺,是他人延攬或競相合作的對象;離開職場之後,你的個人品牌則讓你有豐厚的人際關係,成為你與人連結的重要聯繫。當你想到爬山,會想到誰?想吃一頓美食,會找哪位老饕?想看一場電影,想找哪位同好?有心事想傾吐時,誰是最好的傾聽者?試著思考,當身旁的人想到你,會想到什麼?
本文摘自《愛,需要勇敢》親子天下2021/05/25出版。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