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過中醫的天灸、三伏貼 、三九貼 嗎?今天來介紹一下這些是什麼,又有什麼區別呢?
中醫特有的結合經絡、穴位治療方式中,以穴位貼敷最為廣泛使用,又名為「灸」,是利用發泡刺激性之藥物在特定穴位進行的貼敷療法,又稱為藥物發泡法和敷貼發泡法(使皮膚有灼熱感、起紅疹或水泡的狀況)。
將溫熱性質的藥物黏貼在特定部位上,讓藥物的溫熱之性滲透經絡之中,整補益陽氣、預防陰邪侵擾的效果。可以藉由丸、散、膏的劑型直接貼敷於穴位上,利用中藥對穴位的刺激作用,而達到調整機體與治療疾患。
三伏「天」是指什麼?
所謂「天」,是指借助時令之氣來對人體進行治療或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至宋代《針灸資生經》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將搗碎的旱蓮草用銅錢壓在穴位上,外面綁上布固定,待其發泡。
三伏天是指農曆夏至後的初伏、中伏及末伏天,也就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這數十天是一年裡天候最熱的時期。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的治病原則,一些冬季常發作而陽虛陰寒為主的過敏性疾病可通過伏夏時令的調養,使病情好轉。因此,利用一年中最熱、陽氣最充盛之時,引陽氣入體內,消除體內之陰邪,以治療身體虛寒性病證。
三伏「貼」又是什麼呢?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
而後世醫家多有醫案記載和衍生應用,當中最有名的為清‧張璐《張氏醫通》運用此法治哮喘,也是「三伏貼」的源起。
一般認為,三伏貼的概念出自於清代《張氏醫通‧卷四‧諸氣門下》,以特定刺激性藥物治療「哮」證之描述,提到貼敷之後皮膚反應,並且需在「夏月三伏中」進行治療。
古籍的敘述如下:
「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編輯推薦》什麼是三伏貼?治過敏、長新冠?人人都能貼? :https://reurl.cc/VzbVzA
那三九貼是什麼?
三九貼除了貼藥「時間不同」之外,其他選穴、選藥、操作方法與三伏貼相同,時間則選在冬天的「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三九天是冬至後,每隔九日為初九、二九、以及三九天,此時陽氣伏藏,氣血不暢,利用冬天寒冷的時機,在背部特定穴位敷以溫補通經散寒的藥餅,來改善呼吸道疾病和體虛容易感冒的體質。此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有激發陽氣和承上啟下(與三伏天相對時節)之作用,是「格陰護陽」,格拒嚴寒,來保護體內的陽氣。
根據現代研究,灸療法治療機轉是透過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來改善體質,並抑制免疫球蛋白IgE過度形成,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有相當療效。
故天灸、三伏貼、三九貼,都是中醫外治法的「灸療」應用,只是名稱及時節上的不同。
灸療法的禁忌症
1.體質燥熱發炎者:體質經醫師診斷為燥熱體質的族群、身體處於急性發炎期(如:感冒發燒、喉嚨痛)的患者。
2.皮膚有狀況者:接觸性皮膚炎、皮膚對敷貼藥劑過於敏感、曾經對灸療敷貼產生過敏反應的人。
3.特殊族群:2歲以下嬰幼兒、孕婦、癌症治療患者,禁止敷貼。
灸療敷貼期間,需注意:
1.勿曬太陽及流汗,流汗會增加皮膚刺激而縮短敷貼時間。
2.洗澡時水溫勿太熱,避免皮膚刺痛感加劇(切勿泡溫泉)
3.辛辣(如:麻辣鍋)、生冷(如:冰品、生魚片)、烤物、炸物等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不建議在治療期間食用的。
4.作息規律少熬夜,多喝溫水幫助身體代謝。
參考資料:
<灸療探悉 作者:陳麒方、孫茂峰 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Vol.20 No.1-2 December 2017>
本文轉載自《馬光醫療網》,原文為:三伏貼?三伏天?三九貼?中醫師 教你分辨差異
│更多精選推薦↓↓↓
- 三伏貼使用哪些藥材?敷貼哪些穴位?要注意什麼呢?中醫師一次為你解答!5類人要小心
- 過敏、氣喘常發作?中醫師:把握「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改善好體質
- 夏至過後熱浪襲來,是調身體好時機!中醫4秘訣調養秋冬不生病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