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精神用藥,吃了不好?一吃就是一輩子?心理師真相公開

圖/看見心理
圖/看見心理

醫師建議我吃藥,我到底要不要吃啊?
吃藥會不會上癮?感覺很傷身耶!
吃藥好像我一輩子就完了!

以上這些都是在諮商 室內很常出現的疑問與質疑。

成年的大人個案尚且如此,若遇到未成年的小個案,家長更會帶著戒慎恐懼的心來詢問我這些問題。

曾經還是個熱血社工時,我的確一度也是個堅決反對藥物 派的工作者,尤其聽到某些藥物的效果和原理後,反對的心更是日益堅定。

這份價值觀與信念,一直到我成為心理師 ,親眼看到許多孩子、家人的生活,被症狀搞得翻天覆地,日子都要過不下去了,我才開始反思,藥物真的這麼邪惡嗎?藥物有沒有可能會是身心療癒工作的助力,而不是不可信的敵人?

以下,試著分享我實務工作中的心得。

藥物會上癮嗎?

跟醫師好好配合就不會!

原則上,目前的藥物大多屬於蠻安全的類型,而新一代的藥物,已經有很多的改良,盡可能降低生理上的依賴;僅部分速效藥物,因為會快速緩和身心不適的感受,因此可能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上的依賴。

(真要說,醫師可能還比較擔心,藥物開給來談者,萬一回去困難依照醫師囑咐服藥,那反而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所以近年的醫師,有的甚至會先評估來談者願意接受藥物的程度,才考慮要不要開藥。)

身心科 醫師都是藥物動力學、開藥的專家,他們的專科訓練,除了對大腦、神經、內分泌精緻的鑽研,所以他們很懂症狀之外,對於各種不同的藥物如何幫助生理上緩解身心症狀,也是有著非常精細的學習訓練過程。

所以,如果採取藥物協助的治療過程,那麼我們至少初期會需要跟醫師建立很好的關係,各種身心感受都可以跟醫師進行討論,幫助醫師可以全面性的了解症狀、進一步的可以開立最符合您的藥物。

當然,人體是極端精細的有機體,我們也有著所謂的體質影響,所以一樣的藥物,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這時就更需要密切與醫師諮詢,幫助醫師順著服藥後的反應,進行精準調藥,才能讓藥物投入治療的過程,帶來最好的效果。

那我一定要吃藥嗎?

當然不一定唷! 藥物應對於症狀治療、身心議題同時也需要心理治療!

藥物背後的專業知識稱為藥物動力學,關乎的是藥物成分如何影響人體的反應機制,是針對身心症狀提供藥物介入的治療模式。

但身心症狀同時也需要搭配「心理治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國外的文獻,大多也提到,藥物治療搭配心理治療,治癒率可得到大幅的提升唷~

心理治療,運用各式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理論,藉由談話、媒材等方式,協助來談者,找到身心症狀可能的組成原因,運用不同理論學派的技術,回到原因進行源頭控管,或療癒我們已知、未知(無意識)的心理創傷。

藥物跟心理治療的搭配,能讓來談者在相對舒適的狀態下,專心面對帶來困擾的心理議題。

或許因為我最常服務的以創傷議題個案為主,來談者大多帶著各式各樣困擾著日常生活的症狀,諸如,焦燥不安、惶恐混亂、失眠、腸躁、情緒混亂、無法克制的情緒爆發等...

這些症狀,我們都能找到一些從小到大累積的各種內傷(也就是我所稱的創傷),這時要直接彷彿開刀一般的切入那些病灶,來談者會經驗到各種情緒的湧現、難以控制,這其實是很可怕的感覺,就像是在未麻醉的情況下進行蛀牙鑽探處理,光想就覺得痛痛的...

現實上則是,來談者可能會面臨著,事件、回憶、內在議題正帶來各種困擾情緒或身心反應,而當我們開挖、探索議題形成的核心時,來談者需要一邊承受著各種湧出來的感受、失控的身心反應,還要一邊梳理過往經驗,那其實是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我都會跟個案討論,如果目前的身心症狀反應,已經太讓生活受到影響了,甚至已經帶來太多的不舒服與受苦,先考量藥物治療,讓自己的身心症狀稍微得到緩和,於是我們才有足夠的精神與體力可以面對帶來身心症狀的內在議題。

那醫師會如何協助我擺脫藥物?

當身心症狀緩和後,醫師會協助逐步將藥物減少,達到擺脫藥物的效果。

醫師的角色在調整藥物時是很重要的,可以針對來談者的症狀變化,建議某些藥物可以半顆、1/4顆不等的方式減量。這是需要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的!跟醫師建立好的溝通關係真的非常重要!!

我也常常跟來談者說明,雖然目前的藥物其實多半很安全,但因為身心科的藥物,畢竟會直接作用在神經、內分泌系統上,所以自行改變服藥量(例如自行減量)的話,身體反而容易因為藥物濃度突然大幅度的變化,而造成症狀變得更嚴重唷!

就跟大腦、神經、內分泌系統是很纖細的人體構造功能一樣,藥物的調整也需要藉由醫師纖細的評估判斷,這樣才能安全地運用藥物帶來最好的效果。

(傳統上,我們的文化很多長輩很喜歡自己當醫師,自行決定藥物要吃不吃、拿心安、不拿白不拿、吃開心、吃身體健康...安捏母湯啦!!!)

本文轉載自《看見心理》,原文為:《諮商室雜記》吃藥好嗎?上癮怎麼辦?看見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合作搭配模式

更多新聞報導

藥物 用藥觀念 諮商 心理師 身心科

穀雨節氣│把握「肝、脾」兩大養生重點!加碼:食療、穴位調養推薦

不只髮量變少!易出油、頭皮紅腫...五大「禿頭前兆」別忽略!

延伸閱讀

糖尿病不控制,易發生牙周病!預防2重點:維持口腔衛生與血糖穩定

【預防肌少症】30秒運動增肌減脂,免器材、在家輕鬆練!

身後事我做主! 藝人陳淑麗淚談老友 薛岳、孫越「人生結業式」圓滿謝幕

爸媽總是講不聽?林萃芬《我是二寶爸》節目中點出長輩心理

相關文章

上班族、學生必看!「吃了變聰明」5種中藥材大公開

常做惡夢竟是健康警訊!研究:帕金森氏症風險恐增5倍

健檢報告「滿江紅」別放棄!49歲男狂瘦14公斤變健康就靠2件事

冬天特別睏、早上起不來?醫分享2妙招趕走瞌睡蟲

發現甲狀腺結節怎麼辦?會致癌嗎?快到這2科就醫檢查

「胡思亂想」害你睡不著!醫推薦4招安心睡好覺

熱門文章

每天走1萬步真健康?73歲翁照大腸鏡發現「4公分瘜肉」延誤恐致癌

2024小雪節氣「3生肖」好運降臨!小雪習俗、開運重點一次看

大型垃圾、家具怎麼丟?一文搞懂!附全台清潔隊資訊懶人包

健檢報告「滿江紅」別放棄!49歲男狂瘦14公斤變健康就靠2件事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