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日治時期都市計劃,鹽埕 從白皚皚的曬鹽場,一躍成為南臺灣首條歡樂街。延續至二次戰後美援時代,鹽埕更是匯集了風華萬種的花街、商店內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舶來品,以及美式風情的爵士樂和西餐廳。在歷史浪潮推波助瀾下,一起回顧鹽埕埔如何走上南臺灣的潮流伸展台,寫下屬於高雄 版本的華燈初上 。
身穿水手服的美國大兵走在高雄大街上,理髮店、餐廳等商店招牌以中、英文書寫,迎接海外水手與下崗位的美軍光顧,招攬顧客的三輪車、穿著合身洋裝打扮入時的酒吧小姐,60年代的老照片捕捉鹽埕往昔熱鬧風光,讓人一窺昔時高雄最大花街的盛況。
早在日本時代,鹽埕就是匯集高級料亭、劇院、百貨商場的歡樂街。20世紀初期臺灣總督府進行打狗築港工程,將鹽田改造成街道井然有序的新興開發區,歷經十多年發展,1940年代後便取代鼓山區的哈瑪星成為高雄行政中心。「在日本政府規劃下,哈瑪星以銀行、公部門、公司行號為主,鹽埕則規劃為吃喝玩樂的消費商業區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所,就是遊廓和劇院。」高雄師範大學李文環教授說。
以遊廓和劇院為代表的消費文化,成為鹽埕往後數十年發展的根基,在碼頭工作的苦力,海上來的船員軍人,從上流社會到販夫走卒都聚集在鹽埕,以消費締造繁榮;高雄劇場、壽星劇院等大小劇院上演著西洋與日本電影、中國味的相聲和戲劇演藝。而在當時,花街可是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象徵,遊廓周遭高級料亭和茶屋、咖啡廳林立,匯集最頂級的料理、最精緻的商品以及最流行的藝文活動,「來去鹽埕」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當時鹽埕可熱鬧的,像是高雄第一間百貨公司吉井百貨,就在今天的大勇、五福四路口創立。1931年起,高雄州政府相繼舉辦高雄港勢展覽會、港祭以及海軍紀念日等活動,在市街區遊行、繞境,在今日愛河舉行龍舟比賽,街區商店紛紛打出折扣戰,刺激消費。」李文環教授表示。
從日治時期開始的鹽埕黃金年代,直到戰後日本退出臺灣依然不停歇,國民政府來臺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和百業來到鹽埕,四大菜系餐館取代日式料亭,中華料理和華燈初上的鹽埕夜生活,成為來至高雄移居者的家鄉慰藉。不久,韓戰爆發,美軍駐防臺灣,一如容納世界大船的高雄港,鹽埕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消費文化,迎接了第二次黃金期。
爵士樂從美軍俱樂部響起,酒吧裡美國大兵和穿著入時的小姐出雙入對,不時傳來中、英文夾雜的談笑聲,如此洋化情境在鹽埕卻是日常風景。貫通南北的七賢三路是當時著名的酒吧街,一字排開的酒吧擠滿美國大兵,還有無數咖啡館、西餐廳以及提供美軍專用的美軍俱樂部。跨海來臺的兵士們白天駐防,晚上7點下崗位後,酒吧成為他們日常流連的地方,還有來度假的軍人與水手,讓酒吧街越到夜晚越熱鬧。
「當時是戒嚴時代,鹽埕成為距離海港最近的商業區,在極高的關稅限制下,船員私下帶入交易的舶來品,就在鹽埕區興盛起來。」李文環補充。筆直巷弄裡,西服店、名錶店,還有販賣洋酒和香菸、香水化妝品等的舶來品專賣店,上門消費的顧客絡繹不絕,從現在留存的高雄銀座商店街,還可看到過去的影子。走到寬闊大街大勇路,則是第一間設置電扶梯的大新百貨,直到夜晚依舊燈火通明買氣旺盛。
洋味十足的美軍俱樂部旁邊,是販賣唱片和樂器的美聲樂器行,巷子裡商店販賣美國五爪蘋果和洋香菸,附近還有好幾間氣氛優雅的西餐廳。「美式牛排西餐廳就是在那時候誕生,到新統一牛排館吃西餐,就是最高級的享受。」除了西餐,李文環笑說:「我太太小時候家人要請客吃飯,都會專程來鹽埕,因為江浙菜老正興、京菜館厚德福、川菜四川館和粵菜新陶芳等,最好的中餐廳也都在那裡。」
隨著時代轉變物換星移,曾經喧囂繁華的鹽埕,逐漸從歷史舞臺淡出,隨花街繁榮的鹽埕彷彿洗盡鉛華,轉化為街巷中活力十足的常民氣息,自由海派的風氣仍舊傳承在高雄人心中,鹽埕的萬種風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璀璨發光。
udn討論區